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2346篇
科学研究   94篇
各国文化   60篇
体育   468篇
综合类   46篇
文化理论   39篇
信息传播   78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206篇
  2014年   394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214篇
  2008年   246篇
  2007年   182篇
  2006年   455篇
  2005年   582篇
  2004年   248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191篇
  2000年   21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爱玛》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最为成功,写作技巧最为成熟的一部小说。书中,作者用诙谐的语言讲述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言语间充满了睿智和谐趣。全书以一个圆满的结局收尾。男女主人公爱玛和奈特利先生的结合让人赞叹与羡慕。读者欣慰女主人公爱玛终于找到了真爱,而更让人赞叹的是奈特利先生这一完美的配偶形象。奈特利先生在爱玛生活中扮演了父亲,朋友,爱人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2.
1945年日本向盟国投降后,尚有近五十万日本人滞留台湾。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也在这一年被再次翻译为日文,发表于台湾日文杂志《新声》。该文发表时遭到了编辑者删节,文中关于“幻灯片事件”的描写和鲁迅反思、批判同胞的看客心态的文字全被删除。由此马上引起其他在台日本知识分子的质疑。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容易理解日本编辑删节《藤野先生》目的在于“告别”过去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于中国的侵略和歧视,并以藤野先生的友好形象扭转日本人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侵略者形象。而批评的言论则认为不应该为了中目的友好,就忽视了中国人对自身的自我批评,及引发这种批评的根源之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藤野先生》在台湾经历的这次文本再生产以及读者反应,折射出人们对战后中日关系的期待,以及旧历史与新未来之间的连续性和断裂性。  相似文献   
173.
河狸先生准时在夜里十二点睡着了。其实他是装的。 他知道,有两个客人要等他睡着才肯来。那是老鼠兄弟。  相似文献   
174.
沈国 《成才之路》2011,(13):I0015-I0016
王钟翰先生在《孟森先生与邓洪二师》一文中有一段令人神往的揣写:“记得我听邓师讲义的情景,  相似文献   
175.
《五柳先生传》历来被视作反映陶渊明个人生活与思想的代表作,具有“实录”性质。然而,传主信息的模糊性、行为的传奇性却表明此文并非陶渊明个人生活的如实记录。实际上,汉代以来兴起的史书“杂传”为其提供了基本的文体要素,此文人物的类型化、内容的虚构性、精神的娱乐性与思想的寄托性表明其并非典型的“杂传”,而是在“杂传”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具有鲜明的小说因素或小说性质—兼具典型性、叙事性、虚构性和寄托性—是作为现代文体意义上的单篇小说唐传奇的“前身”。陶渊明并非生活在社会主流之外,《五柳先生传》显示了陶渊明复杂深刻的生命体验和强大的文化创新能力及杰出的文学创造力,反映出其与社会主流文化的深刻互动。  相似文献   
176.
死亡书写一直以来都是儿童文学创作中较为敏感的话题。随着当代儿童自杀率的提高,如何让儿童文学蕴含生命教育和死亡哲学的双重内涵,成为儿童文学作者思索的问题。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顾鹰的童话用爱作为死亡书写的底色,呈现出一个又一个温情的生命故事,赋予儿童读者成长的勇气。本文结合顾鹰的《狗先生》和其他作品分析顾鹰童话中的“死亡”,主要聚焦《狗先生》的时空观、伦理观、生死观,探索顾鹰作品中死亡书写的疗愈价值和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77.
五柳先生是陶渊明虚构的人物,但对他生活的描述却反映出当时陶渊明真实的生活状态。文中所记载的读书、饮酒等琐屑之事,看似写实,却暗含作者道家与儒家两种思想的融会与冲突。此传记虚中有实,虚实相生,秉承了中国文化中“不求其形,但求其神”的传统,因此,要探求中国传记文学的思想内涵及创作规律,当在其特定的文化语境中来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78.
“我的先生是‘五四’启蒙运动的领袖之一。他那些明白、清楚的著作,陪伴在我成长的年代。我当时是台大史学系本科生,曾经拜见过先生三次,对他平易近人的民主风度,印象深刻,心存感激。”2008年盛夏,已逾耄耋之年的台湾著名学者林毓生,在下榻的杭州新新饭店403室,写下了这样—段遣忆往事、流露真情的文字。  相似文献   
179.
蒋林 《武当》2008,(9):8-9
多年来一提到杨式太极拳的传统套路,人们看到的主要是均匀缓慢、松静自然、行云流水般的练法,而在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中,还有运动快捷且发力脆快的一些套路和练法,“杨少侯传小快式太极拳”,就是这样一种鲜为人知的套路。其练法既不同于常见的108式或85式传统套路,也不同于一般的杨式“太极拳小架”或“快拳”,他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据我师张文炳先生讲,这套小快式只在杨氏子弟和极少数入室弟子中传承。杨少侯先生得传其伯父班侯先生,我师张文炳直接得传于少侯先生。  相似文献   
180.
吴志泉 《武当》2008,(8):52-54
丹派武当剑源流 武当丹派第八代传人张野鹤道人,道号“还丹子”,绰号“碧月侠”,在清同治八年,将武当丹派剑法单传秘授给道号“龙丹九儿”,绰号“踏雪无痕”的十五岁少年宋唯一,宋公始成第九代传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