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4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中国古代造船业和航海事业的巅峰时期,当属郑和下西洋时代.当年他七下西洋,一切本着开展平等贸易,从未对他国构成任何的威胁,带去中国人的友好情谊,堪称人类历史上首次伟大的和平之旅.  相似文献   
132.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分析,我们发现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中国海洋航海事业开创了新的局面。通过对明代、清代的历史分析,我们发现明朝和清朝的最后时期具备了很多相似地方,但明清两朝在对外政策上却大相径庭。本文以郑和下西洋为研究切入点,分析明清两朝对外政策的差异与影响。  相似文献   
133.
本探讨了郑和下西洋、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背景和过程,通过对郑和下西洋和地理大发现的对比分析,侧重指出其各自不同的影响、地理意义、历史地位,并论证分析了形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4.
对郑和、马可.波罗、哥伦布这三位伟大的旅行家、航海家、政治家的事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所做出的贡献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对比分析,着重从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和郑和下西洋入手,分析他们之间航海的动因、目的和历史背景的差异,从而指出了他们对后世及各自不同的影响及其历史地位的悬殊,并论证了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5.
2005年8月5日-7日,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中学生在海南三亚和西沙群岛度过了为期三天的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海洋科技暨航海夏令营生活。  相似文献   
136.
蒋玉平 《新高考》2006,(12):27-30
[考点引领]一、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华侨开发南洋西学东渐戚继光抗侨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碑IJ、es...口.万.......‘.....经济文化交流侵略与反侵略斗争二、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科技思想: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承古萌新表现医药:《本草纲目》农学:《农政全书》地理学:《徐该客游记》农业、手工业:《天工开物》李货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长篇小说文学:古典小说短篇小说{仁国演义》!《水浒传》}栖游记》几《红梭梦》!《儒林外史》l《聊斋志异》图书编纂类书:《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丛书:《四库全书…  相似文献   
137.
我国很早就开始了与世界的交往,著名的丝绸之路密切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到了唐朝.统治阶级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政治联系加强,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对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明朝初期.出现郑和下西洋这一空前的主动外交活动:但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统治者基本上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8.
越南的潘辉黎、阮文胜等人,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捏造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攻击郑和下西洋是在于“侵略”。本文以郑和下西洋的具体历史事实,从四个方面批驳其“侵略论”,论证郑和出使西洋是和平友好的使者,遍访亚洲三十余国,为建立和平友好的国际关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9.
今年7月,是航海家郑和率队七下西洋600周年。公元1405年至1433年,郑和率领的大明船队从江苏刘家港(今浏河)出发,先后七次,历时28年,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4期远达亚非30余国,开创了人类航海史上的新纪元。历史学家指出,郑和的壮举,比西方的达伽玛、麦哲伦、哥伦布的航海活动要早  相似文献   
140.
(五)以德服人 派郑和下西洋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不但可以探访以往不知道的世界,还能够将大明帝国的威名传播海外,顺道做点生意,何乐而不为呢!虽然出航的费用高了点,但这点钱大明朝还是拿得出来的,谁让咱有钱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