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12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18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郑板桥的诗歌创作中,所谓描写花鸟风月的题画诗较多,后人多把这类诗看作是“风雅诗”。其实这类诗虽然想象的成份较多,但实际上却体现了郑板桥极强的社会意识,表现了郑板桥沉静下来的经世之心,具有忧国爱民、贴近自然等方面的特点,与封建士大夫们吟咏的风雅诗有截然不同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2.
黄玉峰 《当代学生》2014,(10):30-31
上一讲我们介绍了郑板桥《潍县竹枝词》的第一类,也就是着重记录风土人情的部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清中期的潍县是一个看起来相当富裕的北方商业城市,交通发达,消费水平很高,对以苏州为代表的南方时尚相当推崇。但真实的情况是否如此呢?我们接着来读郑板桥这组竹枝词的第二类。先看这两首:马思南北是山田,石块沙窝不殖钱。待到三分秋稼熟,大家欢喜说丰年。征发钱粮只恨迟,茅檐蔀屋又堪悲。扫来草种三升半,欲纳官租卖与谁?  相似文献   
153.
赵雪梅 《现代语文》2007,(7):119-119
家书以其浓郁的亲情,解读了人生的繁华与落寞,生活的悲喜与哀愁。清代以来家书平民色彩最浓的,是《板桥家书》。通俗易懂,又撼人心魄。  相似文献   
154.
韩文静 《文教资料》2008,(22):64-65
郑板桥是清朝著名的书画家、思想家,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诗书画方面,家庭教育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见解.除此之外,在学习观念、学习方法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本文拟对此进行总结和阐述,希望能对他的研究起到拾漏补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5.
"创新"是时代的呐喊,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作文教学的主题.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取决于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激发、培养.为此,我们必须放开手脚,给学生"松绑".郑板桥说:"不拘古法,不执己见."  相似文献   
156.
故里先贤郑板桥,老年得子,教子有方是出了名的。别人教子考取功名,非富即贵,他却教子学会劳动,自食其力。他给儿子留下的遗言是:“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然而现在,很多父母是做不到的。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位父母希望孩子将来做工人还是做农民,他们一定会瞪你一眼,意思是:就不能拣中听的说?我的孩子将来可是坐办公室的设计师、金融师、文学家……粗活儿就这样被人看不起,有人甚至会指着除草的农民、搬砖的工人教育孩子:“你现在不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将来就像他们一样吃苦去!”  相似文献   
157.
文题古诗中有许多关于"秋"的名句.请认真阅读下列诗句,展开联想,然后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忆江上吴处士》)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想落于秋天。(李白《日出行》)秋风想见西湖上.化出白莲千叶花。(贺铸《千叶蓬》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期。(刘禹锡《秋词》)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郑板桥《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作文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相似文献   
158.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自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官居七品,以其书、画名,名列“扬州八怪”之一。晚年弃官,以字、画谋生糊口,极为清  相似文献   
159.
有一种教育叫“糊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板桥先生有一句名言:“难得糊涂”。之所以流传至今, 是因为它蕴含着深厚的哲理。许多杰出人物都有“糊涂”的时候,正所谓“大智若愚”。陶行知先生当年任育才学校校长时,有个女生数学考试少写了一个小数点,被老师扣了2分。试卷发下来后,她偷偷添上来找老师要分。陶先生虽然从墨迹上看出了问题,但并没有挑明,他满足了孩子加分的愿望,同时在那个小数点上画了一个红圈。孩子领会了老师的意图,惭愧不已,多年后仍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160.
曲刚 《德州学院学报》2003,19(1):103-107
中国传统美学对情感与艺术创作关系的认识,大致可分两类:儒家美学坚持艺术创作对道德情感的教化主旨,偏重道德人格,认为审美经验只是助成道德目标的附庸.而庄子美学、以嵇康<声无哀乐论>为代表的魏晋玄学、禅宗美学、王夫之的诗歌美学,甚至于西方康德美学的异曲同工之处在于宣扬情感二分论和美善分离说,强调审美人格的塑造,以确保审美经验的纯粹性.本文试图以后者的视角,从情感与形式的关系人手,对郑板桥的"写竹三段说"做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