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0篇
教育   67篇
各国文化   9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文化,汉代经学大师郑玄是必须关注的研究对象.郑玄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一方面具体分析郑玄经学体系的诸建构内容,以便从横切面上为评说其经学造诣及其体系特征,提供其自身的价值判断根据;另一方面应从纵向的历时性和横向的共时性历史比较中,为郑玄在经学史上的地位及价值准确定位.郑玄研究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史上的一个基础性研究课题,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2.
郑玄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经学家,是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他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之长,融为一家,在经学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划时代意义。本文主要介绍郑玄身教力行的表现以及浅谈身体力行对汉末太学生德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83.
从全部的中国礼学史着眼,隋唐礼学正处于对两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礼学进行整合的重要时期,<礼记正义>正是其时礼学风貌的代表作.孔颍达等人选取<礼记>及郑玄注为权威经注本,并为之撰作<正义>.在这当中,以孔颖达为典型的唐初官方学者,颇为重视北方礼学传统,强调<礼记>为三<礼>学的重心所在,并在这一基础上整合南北礼学.而融合的结果,是使得郑玄礼学体系更具义理色彩.这对唐、宋以来的官方礼学具有深刻的影响,也改变了中古礼学的面貌.  相似文献   
84.
两汉是我国古代家教的萌芽时期。一代经学大师邺玄的《戒子益恩书》,通过封自己人生历程的阐述和人生经验的总结,封後代的道德、学业、生活等方面提出了期望与要求。其中不乏为学的宝贵经验、为人的高德懿行和为父的深情厚望,堪称后世为学、为人、教子的良好借鉴。  相似文献   
85.
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对教育活动的坚持使自己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并且对传统教育思想进行了继承、改造和创新,应用于教学实践,并且对理论进行总结,对后世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6.
本文搜集了《礼记》郑注中的语法分析材料,加以梳理分析,认为郑玄对词类、语序、词组中的语法关系等语法问题都有所认知。从《札记》郑注的语法分析中可以管窥郑玄的语法观念。  相似文献   
87.
战国末期的训诂专书《尔雅》,在汉代影响巨大,这可以从汉代注释中对《尔雅》的经常引用得出结论。东汉郑玄在注释中明确引用《尔雅》43条;其暗引情况可以通过对比《尔雅》训条与《郑玄辞典》中汇集的郑玄语词训释来考察,结果发现两者训释相同或相似的词条约有490例。郑玄明引和暗引《尔雅》训条数合计约占《尔雅》训条总量的12%,可见郑玄语词释义对《尔雅》继承颇多。  相似文献   
88.
论郑玄易学     
郑玄是汉代易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一方面,他推出爻辰说、五行说及九宫数说、爻体说等,使汉代象数易学发展到了又一高峰。尤其是独具特色的爻辰说,更成为他“多参天象”而与其后”全释人事”的王弼易学不同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他继承古文费氏易学的传统,倾收于对经文进行义理性的诠释,倾心于揭示和把握由各种卦铩 象体现出来的天地变化之道,从而使象数易学烦琐,虚妄的端暴露无遗,并将其引入绝境。郑玄在易学由象数易学向玄学派易学转型过程中起着 激发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9.
作为经学大师,郑玄的法律思想体现为以经汪律的特点。从有关经注中仍然可以看出郑玄的某些法律思想。郑玄所坚持的以礼制为出发点的立法原则,从一侧面说明了我国封建法律的实质。郑玄所宣扬的执法主张,同样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郑玄对于某些法律制度、概念和原则的注释,不仅为后人进一步理解和研究古代的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后世封建法律的制定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90.
本文通过考察《隋志》著录的郑玄经学注疏体例,并与《汉志》进行比较研究,认为郑玄代表了传注学的新范式,即面向文本的注疏,这是汉代经典注疏史的新阶段。通过对汉代注疏史的宏观考量,并从中看到今古文经学分野的实质,是经学史发展的两个阶段的区别(传阶段与注阶段)和两种经学传承方式的区分(依靠人的传承与依靠文本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