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470篇
  免费   201篇
  国内免费   467篇
教育   40857篇
科学研究   8024篇
各国文化   82篇
体育   4845篇
综合类   1796篇
文化理论   311篇
信息传播   13223篇
  2024年   177篇
  2023年   850篇
  2022年   948篇
  2021年   803篇
  2020年   805篇
  2019年   803篇
  2018年   501篇
  2017年   830篇
  2016年   1174篇
  2015年   2143篇
  2014年   4857篇
  2013年   3637篇
  2012年   4460篇
  2011年   4702篇
  2010年   4276篇
  2009年   4219篇
  2008年   4947篇
  2007年   3828篇
  2006年   3281篇
  2005年   3475篇
  2004年   4012篇
  2003年   3749篇
  2002年   2824篇
  2001年   2265篇
  2000年   2400篇
  1999年   686篇
  1998年   431篇
  1997年   366篇
  1996年   371篇
  1995年   289篇
  1994年   248篇
  1993年   205篇
  1992年   147篇
  1991年   128篇
  1990年   162篇
  1989年   99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41.
资讯     
《青年记者》2004,(11):70-73
观点《中国青年报》:警惕“西化”的中国主流出版媒体10月15日,该报发表署名为读者的评论指出,由中国人编著的大型汉日双语词典《新汉日词典》,在商务印书馆与日本出版社协议合作出版后,被日本人进行了多处肆意篡改增加。可是这样一本中国人编纂并由商务印书馆拥有版权的辞典,为什么如此轻易地就让日方肆意篡改和糟蹋?为什么编者和中国出版方商务印书馆能够容忍日方随意更改词条释义?如此严重的肆意篡改,是否经过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942.
对于能够同时满足受众听觉和视觉需求的公共媒介电视来说,声音和画面是缺一不可的。这是电视不同于报纸和广播这些传统媒介的优势,可是有时也是它的劣势。正是电视需要声、画两条腿走路的这个特性,决定了在某些不可能通过正常途径获得采访声音和画面的特殊情况下,“暗访偷拍”也就是电视节目隐性采访行为的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943.
钟伯寅 《视听纵横》2004,(6):117-118
所谓警视类合办栏目是指电视台与公安部门合办的电视栏目。警视类栏目以追踪大要案件、反映治安热点、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制意识、通报社会警情、架设警民桥梁、展示民警风采、弘扬社会正气为宗旨,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相对于其他电视栏目来讲,不管是合办的还是自办的警视类栏目都具有独特的吸引力。近年来,中央台《警方在线》栏目的设立及各地方台警视类栏目的纷纷开  相似文献   
944.
余昌顺 《视听纵横》2004,(6):118-118
电视采访由于其依赖设备的程度较高,我们不可能随心所欲地与被采访对象进行触膝般的交谈。我们不是为交流而交流,需要用摄像机记录这种交流,并使这种交流符合“我们的要求”。庞大的采访设备是对“场景”的一种破坏,被采访对象面对它多少会产生拘谨,如何将这种破坏降低到最小程度是我们电视记,尤其是社教节目的电视记需格外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在人物采访中这个问题显得特别突出,怎样才能使人物处于“自  相似文献   
945.
广播现场直播是通过现场实况转播、主持人的现场解说和访谈进行的一种新闻传播。这种传播形式现在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政府举行的重大节会和商界筹办的各种商贸活动中。对于节会和商界,现场直播既借用了电台多年积累的品牌,又以极低的成本营造了节会的氛围,最大范围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对于广播,除办好节目抓好覆盖外,更重要的是走出去,其中的一种有效方式就是通  相似文献   
946.
新闻报道的娱乐化,用形象的话语来讲就是“往骨头上加点肉”。“骨头”是硬新闻、乏味的新闻。又是想让人民知道的新闻。若需引起读者的注意。就应在“骨头”上加点“鲜肉”。即娱乐的有趣味的信息,“净骨头”一般读者是不爱“啃”的。尤其是获取信息意识不强的读者。需强调的是。这“内”是“骨头”上本身具有的,不应是记者虚构杜撰的,只是往往被只见“骨头”不见“鲜肉”的记者剔除掉了。有“骨”必有  相似文献   
947.
《风雨记者路》这是我们新增设的栏目。设此栏目,意在让那些辛勤耕耘在新闻战线上的新老记者,把那些在做记者路上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生动有趣的事情用真实的故事、动人的情感、散文般的语言,展现给读者。这期推出的首篇《鸡毛札》写得生动、深刻、有趣、诙谐、幽默、读来或捧腹大笑,或眼含热泪,感人至深。欢迎广大记者朋友,把你们鲜为人知的故事写出来以餐读者。  相似文献   
948.
当记者,都希望自己能写出好新闻,但又往往苦于好素材难得。到哪里去找呢?有人热衷于跑会议、跑政府“要”素材;有人寄希望于惊天动地的事情“等”素材;甚至有人不择手段地“造”素材;当然,还有人沉下心来在生活周边“挖”素材。  相似文献   
949.
韩英 《记者摇篮》2004,(5):61-61
地方记者在工作中免不了要采访国内外享有知名度的名人,面对知名度,社会地位均高出记者几倍的名人,地方记者该如何出手,顺利完成采访报道任务, 这是值得思考的。一、知觉记者所从事的职业是与人的社会活动密不可分的,人们常把记者称为社会活动家,所以,采访是否成功,首先看记者的社会知觉是否准确,采访名人成败与否, 要看对名人的知觉是否准确、灵敏。对名人的知觉:指名人的职业、性别、特长、成就、性格、言谈、形象、风度等等形成的内部动机倾向和品质的印象。  相似文献   
950.
不能用政府工作话语替代新闻话语给政府官员、管理者知识分子和商界白领看什么? 文风的问题表面上体现在文字上, 在我们所阅读的每一个新闻文本上。但正如冰山在海面上所呈现的只是一角一样,其最为关键的原因还隐藏在文字的背后。这些原因,宏观来说,其中有政治的,文化的。微观来说,记者的政治意识、文化视野、专业能力、采访与编辑作风, 最后才是文字是不是流畅、洗练和干净, 是不是符合新闻的文本等问题。文风体现在我们这样的大报上情况是特殊的, 我在这里所说的,仅仅是记者的采访以及与此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