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篇
  免费   2篇
教育   330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2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长恨歌》抒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悲剧爱情,是白居易诗中名篇。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根据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过程:感知形象→感悟诗情→探究主旨。  相似文献   
42.
在唐传奇中,有三篇写唐玄宗的历史纪实小说:《长恨歌传》批判了唐玄宗好色纵欲、荒政致乱;《开元升平源》歌颂唐玄宗求贤心切、虚心纳谏;《东城老父传》揭示了唐玄宗喜好斗鸡,导致朝政荒废,国家衰败。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玄宗在位时早、中、晚期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43.
长恨歌》中的王琦瑶是上海弄堂里的女儿.她有着精明的处世观和功利的婚恋观.作者对她的平常心、虚荣心、利益心,以至最终破散的心的生动描绘,活现了弄堂里上海人独特的精神面貌.弄堂女儿的王琦瑶更是上海这座繁华都市的"精魂".人即城,城即人,王琦瑶四十年曲折的生命历程,折射了上海四十年的演化变迁.凡此种种,《长恨歌》令中国当代女性城市文本的进程朝前飞行了很远.  相似文献   
44.
多层面、多角度地阐述了从文学创作到接受这一极其复杂过程的内蕴。从创作角度,分析了《长恨歌》的创作基础.描述和揭示作者从事创作内在机制的活动和采用的构思方式,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为题材,同时受中唐通俗文学的影响,站在平民的立场上,用“个别”示“一般”的方法,在对李杨爱情悲剧进行歌颂哀叹的同时,显示出封建社会广大男女爱而不能的社会悲剧。因而,使《长恨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伤感的爱情咏叹调。  相似文献   
45.
王安忆的《长恨歌》是一曲城市之歌,是一座城市的肖像.作品同世已有十余年,但尚无人对其中女性与城市的同构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从女性生活映照上海发展、女性视角书写城市风貌、女性精神映射上海精魂三个方面,探讨作品中城与人是怎样水乳交融、合而为一的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46.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久被传诵的名诗。诗人以强烈的音乐节奏,精醇简约的语言,优美的形象,以情叙事,借景托情,生动、完整地叙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相似文献   
47.
长恨歌》,此恨绵绵无绝期。我想,什么才是不变的呢?什么才是我们追求的相对永恒呢?什么值得我们用尽心思去看去想去琢磨呢?王琦瑶这个女人光华的一生讲述了许多,生动贴切,那大上海曾经风云一时的女人,经历了上海小姐——名嫒——大人物的偏室。其实她的一生只在那一时闪了些许光芒,但这些却耀了她一生,让这光的余辉照亮了她的背影和生活的地方,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48.
杨贵妃作道士为何号"太真",一直是一个史学疑团.道家"真"与"仙"同义,"真人"有"半神半人"之意,具有某种"超人"的力量.唐玄宗夺儿妃为己妃,是中华传统文化之大忌,唐时皇帝并非无神论者,不可能不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场贵妃号为"太真",正是希望她既可陪侍唐玄宗,又可从道家获得超自然的力量,能摒去不道罪过.陈寅恪认为唐代"仙"用作指女性时,其中一义近于妓女,有研究者据以推断<长恨歌>暗示杨贵妃逃脱到滨海一带作了妓女,是以极端的特例进行一般的演绎,并不科学,也与实际不符.  相似文献   
4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历史书写风起云涌。《长恨歌》表面上是一个很应时的作品,实际上它不是怀旧,其中蕴藉了王安忆的“日常”历史观:历史并不是仅由事件构成的,琐细平淡的日常人生构成了历史的底子。王安忆.以封闭的历史时空和高超的叙述技巧完成了独特历史观的审美表达,深刻体现了对细密柔韧、独立坚忍的市民精神之美的礼赞和对朴素人性生活与城市历史精神价值式微的悲剧性体验。  相似文献   
50.
诗歌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种美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隐喻化的修饰、美化的语言。隐喻使语言的内涵更加丰富。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诗人在诗歌中大量使用隐喻可以使诗歌的语言达到"陌生化",从而给读者带来更多的心理体验,凸显出诗歌的审美价值。本文通过对《长恨歌》两译本的比较分析,从认知的角度探讨如何在翻译的过程中最好地保留诗歌隐喻的效果,即实现最佳的隐喻译法,从而使译文更好地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