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697篇
科学研究   97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121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13篇
信息传播   28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56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文章研究了长沙"四小龙"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并总结了其成功的因素.得出结论:地方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应战略明确,抢抓机遇,大胆创新,立足本地特色,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转变观念,优化环境,就一定能取得县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32.
时间与历史的交织,水意象与生命的焦虑、人生的情怀合为一体.毛泽东诗词中的水意象内涵主要是在三个方面:一是表现时光流失与历史变迁,显现出一种向前看的时间观念;二是表现理想障碍与生命激情,显现出强烈的御物性和个人生命气息;三是表现心情的舒畅与欢快,展示出对自然美的欣赏.《沁园春·长沙》中三个意义交织,水带来了自我的消逝,也...  相似文献   
33.
34.
张海军 《收藏界》2014,(9):68-75
长沙窑是一座商业性瓷窑,古称为石渚窑,因窑址在湖南长沙市以北30公里所辖的望城县铜官镇书堂乡瓦渣坪一带,又称铜官窑。解放后的历次考古发掘和调查显示,长沙窑的窑区除了瓦渣坪之外,谭家坡、陈家坪、廖家坝、胡家垅、蓝家坡、蓝岸嘴等都是遗址区域。长沙窑大致兴起于公元8世纪中后期,兴盛于中晚唐时期,而衰落于五代时期,其烧制时期仅150年左右,但其生产的产品器型之丰富,风格之多样却是当时任何一个窑口所罕见的,长沙窑的香具亦是如此。长沙窑香具上所展现的各种类型文化元素无不体现出了唐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根据对历次考古发掘和调查结果统计得知,长沙窑所生产的香具主要以香炉为主,兼有配套使用的瓷盒,其中香炉和瓷盒均可细分为多种样式,这在1996年出版的《长沙窑》一书中有详细记载,此书主要以1983年的考古发掘成果为基础,而笔者所在单位长沙市博物馆收藏的长沙窑瓷器同样也是以此次调查发掘为基础。根据对馆藏长沙窑香具统计得知,香炉共有27件,瓷盒及盒盖共计两百余件,现针对相关器物的具体造型做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35.
36.
长沙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社会发生急剧的变革。作为内陆省会城市的长沙,其发展也开始了由传统向近代化的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37.
8月中旬,立秋后的几场阵雨,把历史化名城长沙洗刷得容光焕发,天气开始凉爽,紫薇争相开放。170多名简帛学专家聚集湖南宾馆,参加“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38.
“拜客”、“播客”、“换客”,这些新鲜名词在校园中广为流传,作为新生力量的“创客”,也正异军突起,占领校园风云人物榜。在长沙市长郡芙蓉中学,记者见到了一位资深“创客”林效宇。高高的个子、俊朗的外表、镜片后深邃的目光,无一不透出他的机灵。热情、开朗的林效宇从小酷爱无线电和科技创新,自小学起至今,已获得国内外各级奖励近50项。  相似文献   
39.
强调教学中读出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的豪气,自然首先得作品本身有豪气可读;如果教材编排正好涉及这豪气,当然再好不过;而最后落脚点还在于读,酣畅淋漓地诵读出心得体会,包括豪气。  相似文献   
40.
目前.多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收录了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长沙》。对这首词的结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人教版教参(2000年3月第2版)认为它是设问句.苏教版(2008年3月第4版)认为它“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巧妙回答”.同样认为它是设问句。再次教学这首词,笔者反复研读作品,并查阅资料.认为它是一个反问句,而不是设问句,兹将理由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