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79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36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51.
休闲是我国社会文化、生活、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休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休闲概念模糊,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与游憩、旅游相混淆,而出现旅游和游憩的泛化。文章从游憩(Recreation)、休闲(Leisure)、旅游(Tourism)三个概念的辨析中总结休闲的概念,以期促进休闲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252.
柳宗元谪居于永州后,由无奈、被动地置身于闲散生活到以平常之心接受闲静淡泊,并在闲逸之中找到和确立了新的事业;柳宗元努力追求情性的舒爽和心性的顺遂,在"适志"方面艰难地走出了一条心灵变化之路.柳宗元对"闲"与"适"的诸多思考与阐发,与他创作闲适诗也是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253.
<正>忘记从哪天开始,我的微博频频刷出这条路亭亭一树白茉莉的斯文——"红旗路不是上下班的必经之途,但我每天都会特意绕道至此,隔着藤蔓缠绕的栅栏,看一户人家悉心种植并照料的花花草草。这个不大的院落,有着我想要的家的模样与味道。转角遇见金银花,风过后,香如故。摘了些带回家里,养在半杯清水中。睡前闻着花香,翻看枕边书。人闲花静时,正好读到这句‘晚一点是薄荷,再晚一点是黄昏’,忽然意识到,原来我摘回了红旗路上最美的时光。  相似文献   
254.
"语文味"体现出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课堂中,要努力体现闲味、读味和趣味的和谐统一。让语文味回归语文课堂,我们一方面要注重实践、体验;另一方面要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化的语文实践情景。  相似文献   
255.
陈雁 《中国教师》2014,(24):46-47
<正>《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寥寥百字,读来却是言既简而意深微,尤其是字里行间蕴涵的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值得细细品味。但仅凭单纯的字词翻译和词句分析很难让初二同学领会,尤其是作者隐藏在"闲"字背后的五味杂陈: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一、以"知己"为切入点品读作者复杂的心境我们经常说"文章憎命达""愤怒出诗人",像苏轼这样的大文豪也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何其让人扼腕。苏东坡被贬黄州的生活状态,怎一个"凉  相似文献   
256.
根植于农耕文化的陵川民间乐舞"五鬼盘叉"、"十不隔"和"十不闲",是勤劳朴实的陵川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劳动与生活实践中创作的个性鲜明、风格独特、反映其思想情感的乐舞艺术文化。这种文化的传承既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又能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忱、意志和品德。  相似文献   
257.
陈丹青说阿城的作品有一种“冷闲风”,这在《溜索》中也有所体现。从冷笔闲描的环境、冷趣闲心的群像、冷话闲说的表达、冷眼闲观的视角等方面可以感受到文章冷中有暖、闲中见深的妙处,在细节的品析中挖掘作品的艺术价值及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58.
“闲”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及艺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身体感官、心灵趣味和精神境界三重向度。从“闲”的身体感官这一向度来看,中国古代环境审美活动要求多种身体感官的相互协调与共同运作。从“闲”的心灵趣味这一向度来看,中国古人强调自然山水与人自身存在着情感相通性,在审美过程中构建起相契互融的“知己”模式。从“闲”的精神境界这一向度来看,中国古代环境审美表现出“与万化冥合”的状态,追求深邃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因此,应当积极吸收中国古代环境美学观念,努力丰富当代环境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259.
“思辨”即理性思考辨析的能力,结合一次月考作文实例,分析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探求师生共写背后的思辨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