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44篇
科学研究   51篇
体育   41篇
综合类   2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钟怡 《内江科技》2007,28(5):112-112
伴随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信息安全已由一般性防卫转变成一种非常普通的防范.本文通过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概述,提出了几种安全防范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22.
论现代人睡眠与身心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泽  麦雪萍 《科技广场》2005,(7):110-113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学竞争力的日益激化,无形加重了现代人的精神压力,严重地导致人们夜不能寐.据国际精神卫生组织在中国区的调查显示,中国人存在失眠的人群高达42.5%,仍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现代人的睡眠质量和精神卫生相关关系进行研究,以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3.
1997年刑法规定了特殊防卫权这一重要制度。对于我国现行刑法关于特殊防卫权立法化的做法,人们褒贬不一。大多数人认为,特殊防卫权在我国现行刑事立法中的确立,为公民同正在进行的某些特定暴力犯罪作斗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它比一般的正当防卫行为更能有效地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权利。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对此持反对态度。为此,有必要对正当防卫制度的这一新发展——特殊防卫权的立法背景、构成特征、法律适用、价值评价等相关问题逐一研讨,以求得对这一问题的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4.
假想防卫过当是假想防卫防卫过当的竞合。狭义的假想防卫只有一种形态,即对防卫状况的假想。防卫过当可以由过失和故意构成。防卫过当在理论上可以认为由正当防卫行为和过当防卫行为两部分构成。假想防卫过当分为:故意型的假想防卫过当、过失型的假想防卫过当和意外型的假想防卫过当三种。假想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以防卫过当部分的责任形态为准。  相似文献   
125.
挫折承受力与个体心理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探讨了挫折承受力的形成与个体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认为提高个体心理因素是增强挫折承受力的关键。挫折承受力的增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提高个体自我抱负水平与实际能力的一致性;2、确立合理的自我归因;3、增强个体的挫折认知水平;4、构建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5、学会消极情绪的自我调节与合理宣泄。  相似文献   
12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视力度.自从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时代的发展方向趋向于市场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与此同时存在的问题就是关于校园安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缺乏适当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参加活动或者是面对突发状况时很难做到自救和救人,因此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应该将大学生...  相似文献   
127.
我国立法机关在1997年修改刑法时,专门在正当防卫制度中增设了特殊防卫权,但是关于特殊防卫权的立法缺乏严谨性,存在诸多缺陷。因此,应该对其进行修改,从而促进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完善,并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28.
假想防卫主观上是否有罪过,是否应追究刑事责任,这给理论界和司法界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困扰。结合假想防卫的概念和范围论述了假想防卫在主观上可能存在犯罪过失,也可能无罪过,但不可能存在犯罪故意;并论述了假想防卫过当的责任认定。  相似文献   
129.
吴云光 《考试周刊》2012,(9):196-196
假想防卫在生活中经常出现,与正当防卫行为区别很大,造成的法律后果也不一样。假象防卫行为人由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把实际不存在的侵害行为误以为存在.因而错误地对他人采取防卫措施,造成了对他人的损害。要负相应的法律责任。本文从假想防卫的概念和构成条件入手来谈论有关假想防卫的问题.深入了解有关假想防卫的判断标准.假想防卫的罪过形式是否有可能存在间接故意,以及假想防卫是否存在防卫过当等争议问题。  相似文献   
130.
1.密切距离(Intimate distance)两者相距18英寸。这种距离适合于表达私人感情。若表达爱情,近距离以示亲密无间;若表示防卫或愤怒,也可以使用这种距离,以备及时还击对方而达到目的。2.私人接触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