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922篇
科学研究   51篇
各国文化   26篇
体育   66篇
综合类   60篇
文化理论   14篇
信息传播   14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安庆市罗岭镇黄梅村通过“唱响黄梅戏”积极进行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贴近农民实际,突出农村主题,紧扣农业发展,专业队伍与业余队伍相结合,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了村民的文化素养,促进黄梅村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52.
唐宋以降,弄孔侮圣优戏多有敷演,明清以后优戏弄孔则广涉多种重大社会问题。因其牵动诸多敏感神经,屡为官方挟制、禁绝。明清弄孔优戏的禁与演,是戏剧文化与社会政治渗透消长的一种缩影,反映出戏剧活动与时代文化对峙与渗透的关系,我们应还其戏剧史生成活态基因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53.
清中叶以来,各省外江班集中进入岭南地区,对粤剧、潮剧、广东汉剧三大剧种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外江班在广州、潮汕、梅州等地与本地班竞争、融汇的进程,展现出外来戏班与本地戏班、外来人群与本地族群、外来文化与地方文化既冲突又融合的历史形貌。外江班与本地班之间升沉消长的动态关系及外江戏的"在地性"转化进程,对研究粤剧和广东汉剧的生成机理,还原清代中叶以来岭南戏曲文化生态,揭示地方剧种与地域族群文化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4.
元杂剧中的“杂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金杂剧经常是与其他百戏伎艺同台相间演出的,元杂剧则从戏剧整体上改变了这种状况,但在演出过程中却杂入了诸种伎艺,又有类似于宋金杂剧之处。  相似文献   
55.
文章对祁剧的起源进行考察和研究,用较丰富的史料把祁剧的起源提前到宋,用祁剧灿烂辉煌的历史唤起人们抢救、挖掘、保护祁剧的意识.  相似文献   
56.
"互文一是一个重要的学术概念,囊括了文学作品之间互相交错、彼此依赖的若干表现形式,使我们了解并掌握文学的重要特性,即文学织就的、永久的、与它自身的对话关系.文章以<英美文学选读>(中国对外翻译版)为范本,将该教材中存在的互文现象分为引喻与暗示、戏拟和仿作、内隐关联三类,分别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7.
    
机会很好,刚回到镇上就听见了唱戏声。顺着声音寻去,是一家办喜事的请戏班子在唱戏,台上的演员唱唱跳跳,台下的小孩子打打闹闹,别是一番情趣。  相似文献   
58.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黄梅戏艺术,从音乐传承到发展,体现出中国戏曲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与创新,黄梅戏音乐传承是剧种发展的原动力,黄梅戏音乐的独特性在传承与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59.
柳宗元不仅积极为韩愈以文为戏的行为进行辩护,还有意与韩愈角力作文,他的部分诗文作品寓庄于谐,引人发笑,发人深思,具有鲜明的游戏色彩。  相似文献   
60.
3月7日晴它不像吊兰那样玉树临风,不像牡丹花那样妖娆多姿,更不像百合花那样香飘十里,可我偏偏百里挑一只喜欢——君子兰。我家阳台上有一盆异常茂盛的君子兰,它的叶子绿得发亮,如同碧绿的翡翠,花的颜色各异,如同含苞未放的少女一样美丽,还有那扑鼻而来的香气,简直可以把人熏醉,让一家人沉浸在香海中。它不像别的花每天都要晒太阳,相反它不能经过长时间的暴晒,如果把它放到一个太阳能晒到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