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1篇
教育   185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21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破坏、骚动、壮丽的火烧场面,摇曳不定的蓝白色探照灯光,耀眼炮火,阻断了人们的视线。机场上蹿起新的火苗,四下蔓延,越烧越旺——  相似文献   
62.
讲会是始于明代的社会性学术团体,是一种"联友为会"进行学术交流与传播的学术组织形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具有规约章程的民间学术组织.明代著名理学大儒孟云浦,于明嘉靖乙丑(1565年)在河南新安首创兴学会,联会讲学,影响颇大,不仅豫西地区的孟津、嵩县、永宁、渑池、陕县等地纷纷创办学会,其讲会还影响到陕晋,并与江南讲会形成互动.  相似文献   
63.
白蕊  龚志强  李卫红  陈文辉 《高教论坛》2023,(11):66-69+103
针对目前“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的现状和困境,挖掘和分析“阳明心学”中的思政元素。以“心即理”坚定中医自信、“致良知”培养高尚医德、“知行合一”铸就良好医术,通过课程教学设计、翻转课堂及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阳明心学”的思政基因与课程的有机融合,达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的课程目标。“阳明心学”融入中医学课程,提高了课程的价值引领力,从而焕发教学内容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4.
阳明学中的“致良知”“万物一体”等思想理论不仅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还在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家得到广泛普及。随着阳明学在日本推广的不断深入,日本学者根据本土文化特征赋予了阳明学新的内涵。本文以日本阳明学开山鼻祖中江藤树的思想研究为视角,从日本阳明学的创立、中江藤树的哲学思想(良知观、圣人观、忠孝观、儒佛观)、阳明学对日本的深远影响等三个方面着重论述阳明学之于日本社会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5.
阳明心学是传统实学中“心性实学”的典型形态。阳明心学中既有以成就理想人格为目标的道德实践工夫,也有追求“经世致用”的政治实践操作。黄绾、王畿、顾应祥、王宗沐等作为浙中王学的杰出代表,在他们的学术思想与事功成就中,也有以“心学经世”为理论特质的实学内涵。“实学”也就成为阳明心学的一个学术品格。王阳明的“心性实学”还传播至朝鲜、日本,并在东亚实学版图中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实心实学”。  相似文献   
66.
中江藤树(1608-1648)是日本江户时代阳明学派的鼻祖,他在著作中对《易》多有阐发,但学界较少关注其易学思想。早年修习朱子学时,藤树就热衷《易》的筮仪,并以“太虚”为“皇上帝”“太乙尊神”“易神”“人伦之太祖”,又视“明德”为“本心”,为“太极”之异名。“太虚”这一概念贯穿了藤树的整体哲学思想,是其吸纳宋明易学后独自思考的产物,而且也超越了朱子学形而上的范畴,不仅带有强烈的宗教特征,同时也是藤树转向阳明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67.
灌山小隐     
王守仁  默知 《健身科学》2009,(4):F0002-F0002
诗作者,王守仁,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以“致良知”为主要思想,是著名的心学大家,阳明学还流行至日本等国。  相似文献   
68.
阳明不盲目崇拜,主张自由思考。他对程朱理学有继承有批判。他的“心学”在“心即理”的基础上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他继承前人“理”、“欲”观的基本精神,强调“去人欲,存天理”;他“知行合一”的理论比较接近马克思主义的知行统一观。  相似文献   
69.
阳明之所“立言”,版本甚多,然有明隆庆谢氏刻本《王文成公全书》和明崇祯施氏刻本《阳明先生集要》乃为显本,两本各有殊同,皆为读研阳明思想学说最重要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70.
“孝”是阳明心学乃至全部儒学的重要内容,经梳理,阳明之“孝”包含三个向度.“心即理”方面,“孝”是即心即理之心在事亲方面的动态生成,且具有“自然”的特质;“良知”方面,“孝”是人对其动态生成之良知的德性化领会,并在“致良知”中得以初步展开,为成圣提供了途径;在知行方面,以摄知入行的“知行合一”深化了“致良知”视域下的“孝”,从而在日常践履中落实对孝行所呈现之良知的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