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2篇
教育   987篇
科学研究   69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73篇
综合类   60篇
文化理论   12篇
信息传播   20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怎样认识当代中国工人阶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2.
实现企业的科学管理是我国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环节。本文试从管理思想,管理实践,管理阶层的领导集体功能发挥等方面,探讨如何实现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方法,步骤,以使大多数企业早日走出困境,更好地迎接入世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3.
赵俊 《教学与管理》2002,(12):12-13
一所学校的兴衰,主要取决于管理阶层的运作,本人依据多年来在教学一线工作的经验,特提出如下看法。  相似文献   
174.
农民工在职业上是工人,已得到了政策的认同;农民工在身份上还是农民,来自制度的肯定;农民工属于弱势群体,根源于职业和身份的分离以及政策和制度的错位.  相似文献   
175.
清末新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件大事,近代社会的士绅以其独特的见识和目力在近代化的道路上推动新政前进,使新政全面打开中国的现代化闸门;另一方面,新政的各项措施尤其是军事变革以其历史的前卫性对士阶层的命运起了主宰作用,士阶层的消亡是不可避免的。清末新政与士阶层的互动关系体现了历史的进步趋势。  相似文献   
176.
池莉的小说敏感地捕捉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了现实社会中某类特定阶层市民生存、婚姻以及人生观的本真状态,反映了社会现状以及特定社会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77.
关于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以人为本”之提出,一个共识是: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以人为本”是与GDP崇拜相对立而存在的,从大方向上说,这样的“以人为本”的确不是抽象的,而是立足于现实缺失的。GDP崇拜确实“归根到底是损害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是,在中国社会已经发生阶层分化的现实前提下,这一说法还得附加一个判断:即是不是所有人民的利益都同等程度地受到损害呢?不同的判断将导致不同的方针政策的出台。  相似文献   
178.
春秋战国时代,士阶层处于急剧壮大和急剧变化之中,并且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作用。由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分析比较可知,楚、秦两国都在春秋初年形成了较完备的阶级结构并出现了士阶层,但因两国的地理条件、人文生态和发展路线等诸多不同,两国士阶层的人员构成、人口数量、经济状况、文化素质也有别,对本国乃至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大不一样。楚士人多才高、用于晋而事于秦,为楚国经济文化的繁荣、秦王朝的统一和统一而稳固、强盛而昌明的汉帝国的创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9.
第一,如何正确分析和认识中国当前社会的阶级、阶层和各类利益群体的变化。改革开放了,在某种意义上讲整个利益、利益分配格局,阶级、阶层、利益群体的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和变化,使得我们国家阶级、阶层、利益群体发生了迅速的分化、变化和新的组合。大量新的从事体力劳动和知识阶层劳动的人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而且农民阶级的变化也很大,一部分农民成了私人企业主,自由劳动者等,还有一部分涌进城市成了农民工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一批新的社会阶层出现了。  相似文献   
180.
建国后我国女性高等教育事业在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男女性别差异、城乡差异和阶层差异。本文在对全国有关数据考察的基础上,利用厦门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两届本科生的档案调查数据,对存在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增加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