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教育   47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王辛 《中文自修》2004,(9):36-37
这一期的电影《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讲述的是中国当代历史中发生的故事。电影的一头连接着个人,另一头连接着时代,虽然那段历史离开现在有些远了,但是我们常常可以通过电影“看到”过去。历史不可忘却,个人的悲喜同样让人难以释怀。下期关键字“光荣·怀缅”,参考电影《海上钢琴师》《红磨坊》《梦断花都》《天堂电影院》。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作曲家赵季平为陈凯歌导演在电影《霸王别姬》的配乐中,民乐部分的的表意功能的分析。探讨民族器乐在国产电影中的重要作用。从音色、节奏、调式等要素入手为国产电影的配乐问题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霸王别姬是中国文学中的传统题材,并在传统的多次书写下成为经典.在传统书写中,霸王别姬的意象是以霸王为出发点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男儿气概、"时不利兮骓不逝"的英雄末路、得一知己美人足矣的多情感慨……而李碧华的<霸王别姬>却是从虞姬和扮演虞姬的程蝶衣出发,以女性的视角使这一传统主题具有了新的意义.本文便从这一角度入手分析李碧华的<霸王别姬>.  相似文献   
14.
刘贺 《新闻窗》2013,(6):96-96
《梅兰芳》上映后遭致了过多文艺理论家的批评。但个人认为,除对章子怡、黎明二人过于矫揉造作的京剧扮相难以接受外,就人物塑造、人性剖析、故事展开来讲,其实《梅》还算得上一部可以与《霸王别姬》相提并论的影片。不是《梅》输给了《霸》,而是黎明输给了张国荣,不是陈凯歌艺术修养的腐化,而是文艺输给了市场。  相似文献   
15.
1994年我中专毕业后,自考了汉语言文学专科、本科,后来考取硕士、博士,这十多年都是通过自学考试完成风雨人生路上的目标。回首往事,所有的艰辛和快乐又浮上了心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里有一句话“你得自己成就自己”,人生的戏剧不能指望别人.自己坚持永不放弃才能成就自我。  相似文献   
16.
李碧华的小说《霸王别姬》以大跨度的时空背景展示了主人公程蝶衣悲剧性的心路历程。李碧华以冷峻的笔调刻画了程蝶衣个人的性格悲剧、爱情悲剧与命运悲剧,同时在爱情之外又赋予了小说历史、政治、人性、社会等更深层涵义,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一个历史性、社会性的大悲剧,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批评,无论对谁都是一件难堪与不耻的事儿。因为人的内心深处都喜欢表扬恭维,没有人喜欢挨批评,这是人性的共同弱点,绝大多数人不能免俗。2011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搞了一次1200人参加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57.3%的人表示身边很少有能虚心接受批评的人,仅12.9%的人认为这样的人还有。可见,面对批评,又能接受它,没有相当的胸怀  相似文献   
18.
近日听了一节课,讲《项羽之死》。讲课教师先是一番慷慨陈词,用《霸王别姬》的歌词引入课文,营造一种悲壮的氛围,让学生感受末路英雄的悲歌。接着带领学生翻译课文,解决文言字词问题,这也不错,让学生掌握文言知识,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再下来的教学,我就大吃一惊了。学生进入讨论环节:塑造项羽这个形象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完全撇开了文言文,师生陷入了互动的混乱中,闹哄哄的一堂课就这样过  相似文献   
19.
京剧《霸王别姬》我自童年起,就随父亲看过多次,不知为什么,就喜欢上了。后来又反复看,有时看不到现场演出就守在收音机旁静听播放的录音。如今,那剧情及主要唱段、念白早已耳熟能详,但依旧屡看、屡听不厌。我个人的感觉是,在不同的年龄段,对于剧情及剧中人物的理解程度也各有不同,因此才历久而弥新。  相似文献   
20.
洪建云  尹红 《职业圈》2008,(5):99-100
文章通过对《霸王别姬》中京剧名旦程蝶衣人生历程的分析来透视其“从一而终”的悲剧美及整部电影反映的审美观点,从而启发人们“悲剧”是美的,造成“悲剧”的过程更具刻骨铭心之壮美,要用全面的眼光去审美,去反思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