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22篇
科学研究   3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71.
长篇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的第四部作品,是其最有抱负,最富于思想性的作品。本文从新历史主义批评出发,通过分析《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几位年轻女性的自我意识在各种力量"协和"作用下的形成过程,展现文学对人性的本质认识。主要采用"颠覆"和"抑制"两个概念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372.
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看《路得记》中上帝的权威、种族歧视和父权与两个女子、路得及其婆婆拿俄米的较量,表面上看路得和拿俄米获得了颠覆的成功,而本质上却被权力抑制,她们的颠覆成为对权力的巩固和歌颂。  相似文献   
373.
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自从他的代表作《马丁·伊登》发表以来,许多批评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部半自传体的小说进行了解读。本文试图从新历史主义中著名的颠覆与遏制对立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旨在说明尽管《马丁·伊登》中有着明显的颠覆性作用,但是杰克·伦敦作为一个无法脱离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作家,还是无形之中对自己所抨击的事物起到了维护和宣传的作用。  相似文献   
374.
"新概念作文"对应试作文教育的颠覆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应试成为中学作文教学的唯一目标,作文教学已蜕变为一种纯技术性、近乎八股式的机械训练,不但窒息了学生的想象力,也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新概念作文"彻底颠覆了应试作文教育,是中学作文教学的重要转折.四年来,"新概念作文"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5.
颠覆与指斥:浅谈王若虚对黄庭坚诗歌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若虚诗歌批评注重创作与风格的“天全”、“自得”,因而对不合其审美理想的黄庭坚诗歌多有指责,主要体现在:颠覆黄庭坚宗杜说;以苏黄比较来扬苏抑黄;对黄庭坚具体诗作指疵;对黄庭坚诗歌理论的指斥。这些论评,尽管其中渗透着王若虚个人的诗学趣尚,存在指责失当之处,但相较于宋代的黄庭坚诗歌接受,它具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内容,并进一步从细部特征上探讨黄庭坚诗歌,成为黄庭坚诗歌接受史的一大转折。  相似文献   
376.
在科技和经济的影响下,新时期语文教育实用主义观表现出追求经济实用教育目标对“工具论”教育目标颠覆的同时,反思语文教育的本真性,语文教育应在一个历时、共时的视角和尊重人性的基础上,建构起经济目标与人文精神教育目标相结合的新实用主义教育观,从而赋予语文教育真正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77.
文学创作作为话语生产的一种方式,它必须遵循话语生产的法则,同时也具有话语的颠覆性与建构性。张贤亮的中篇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作为新时期一部备受争议的小说,它涉及了文学中两个敏感的话题——性与政治,作者从揭示性与权力,性与政治之间的隐蔽关系,来颠覆"文革革命话语"对人性的压抑与规训,这也正是知识分子重建在新时期社会关系中的历史主体地位的策略。  相似文献   
378.
钱付良 《文教资料》2008,(10):20-22
在后现代语境下,<红楼梦>在内容上刻意对内容的消解而远离政治与意识形态,在表现形式上以"新奇别致"的审美游戏的方式来加以表现,在语言上则以形而上的意识对语言结构的颠覆来冲击封建理性主义的顽固结构体系.无论是从内容形式还是语言方面都使人意识到是对封建传统思想的颠覆与解构.  相似文献   
379.
鲁迅与儒家文化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一方面,由于"五四"特殊的时代原因,鲁迅从"立人"、"立国"的终极关怀精神出发,采用文化--历史批判视角,对儒家文化的各个层面作了整体性批判;另一方面,本着文化重建的目标,鲁迅对儒家文化又加以批判性继承.正是将颠覆与重构,整体批判和正本清源两相结合,使得其批判更易触及实质与要害,更全面和深刻,也为民族文化的重建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380.
在"后新时期"文化语境中,鲁迅大致遭到三种文化思潮的颠覆消解,其一是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其二是极端自由主义思潮,其三是世俗主义思潮.但是鲁迅终究是无法消解的,区别于其他传统意义上的20世纪中国作家如沈从文、曹禺等,鲁迅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作家,更重要的是他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独异的具有生命力的"精神资源主体",永远具有当下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