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22篇
科学研究   3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当代散文作家张立勤的散文带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和唯美色彩,其散文的语言之美在当代散文中是少见的.张立勤散文创作的意义在于颠覆传统散文的表现手法,大胆地进行散文艺术的革新,并以执著的创作追求自觉地把散文当作独立的文体创作来完成,以唯美的倾向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散文文本,成为现代艺术散文的守护者.张立勤对柔韧的生命精神的抒写,更是守护了一份高贵的情怀.  相似文献   
52.
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母性意味着“无私奉献”、“忘我牺牲”和“仁慈宽厚”,尤金·奥尼尔却在他的悲剧中向世人展示了母性中的另一面,颠覆了传统文化中关于母性的神话。  相似文献   
53.
在西方文论发展的长河之中,摹仿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它不仅在其诞生之时、诞生之地,还在以后的各个时期、各个角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黑格尔认为艺术不单纯是对于外在“自然”的简单摹仿,而是对人的心灵性的东西地表现,从而颠覆了摹仿说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54.
一切新生的艺术形态在成为为官方、大众和艺术主流所接纳的既定形态以前,都具备反传统、反官方、反主流的前卫性特征,现代艺术(包括现代主义和后期现代)这一最具前卫精神的发展阶段对传统审美体系同样进行了暴力解构和彻底颠覆。在兼容并包和理性思考的治学姿态中,我们应本着“化为我用”的文化观念,探寻建构新形态的可能。  相似文献   
55.
传统的哥特式小说女主人公通常被塑造成为缺少幻想、缺少对自我体认的女性,遇到人生问题时,经常使用直觉和非理性处理问题,也经常以弱者姿态出现。而这里要论述的是马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小说创作实践中把女性刻画成为富于幻想、内心充满理性的强者,从而使她成功地颠覆并丰富了传统哥特式小说女主人公的形象,这也有助于对现代女性品质与价值的理解。  相似文献   
56.
中国小说传统叙事模式,即以情节为中心的线性全知叙事,到了近代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新感觉派”作家迎接了这种挑战。到了30年时,小说以新的叙事形态体现在“新感觉派”作家的小说创作中。而在叙事传统的颠覆立中,中国传统的诗骚抒情格调反倒回归于新的小说创作里。  相似文献   
57.
李冯的戏仿小说是以经典文本为故事材料而产生的新文本,是"对摹本的摹仿"。它对前文本的主题立意进行消解,在叙述方法上创新,带有强烈的颠覆意图和反讽意味。其叙事的主要动机是对以往小说的宏大历史叙事予以无情的解构,并探索叙事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58.
对鲁迅而言,内心的孤独寂寞使他走向自由的思想。自由的思想对他来说,并不是理论的概念系统和逻辑框架,而是生存体验与记忆,对生命与宇宙的直面与承担。鲁迅的自省颠覆一切权威与偶像,撕去一切假面与伪装,直面人生,亦直面自我,坦诚暴露自己的丑恶。在不断对抗丑恶的社会和国民精神的蒙昧中,也不断审视自我心灵的创伤和痛苦,便将自省走出他的缠绕,深契入自我生命的体验,追问生命的存在及意义。时下的学只强调鲁迅的“中间物”思想是不完整的,在鲁迅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自省中,“承受”思想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59.
"低龄化写作"现象是20世纪末出现在中国文坛的一大景观.与成人创作的儿童文学比较,他们是对传统文化视野中主流儿童文学的置疑和挣脱,在美学理想、叙事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文章试图通过成人创作的儿童小说与"低龄化写作"的比较阅读来据探讨后者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0.
目前电视媒介的娱乐化热潮引发了人类文化世界的巨变,仿佛有着“颠覆”众生的力量。一定程度上,它赋予了大众文化全新的含义,发挥了“重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