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7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余显荣 《文教资料》2012,(32):80-82
莫言,当代文坛上一位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的作家,他的作品在艺术风格和思想内容的表现上都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特别是马尔克斯和福克纳对他影响最深,而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创作技法和文学观念上,本文将对此试作论析。  相似文献   
52.
莫言和马尔克斯是同属"魔幻现实主义"这面旗帜下的优秀作家。莫言和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创作特征的"同源异质"可以从环境资源、人生经历资源、民间资源三个层面来考察,同时,通过对他们的"差异"和"变异"的探讨,发现两位作家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民族特性和个人特性。  相似文献   
53.
本文追溯了马尔克斯巨著《百年孤独》在中国波澜起伏的出版史和阅读史,并探讨了《百年孤独》的精神内核。在中文新版《百年孤独》的畅销和围绕着《百年孤独》的光环与喧嚣的议论背后,它本身却是一部关于拉丁美洲的孤独、关于人性孤独并且注定少人理解的孤独之书,这是它无论置身于怎样铺天盖地的商业营销与时尚消费中都无法遮蔽的本质。  相似文献   
54.
加西亚·马尔克斯把《礼拜二午睡时刻》看成是他最好的小说,余华称其为影响他的10部短篇小说之一,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中,编者将其放在了“情感”话题中。提起它,有很多关键词:母亲、神父、节制、悲悯等。在《礼拜二午睡时刻》中,马尔克斯只是呈现,呈现他的死亡而没有时间上的延伸,但故事的开始无疑是那个“小偷”——卡洛斯·森特诺。  相似文献   
55.
余华在对《礼拜二午睡时刻》的评价中这么说:“为什么神父都会在这个女人面前不安?为什么枯萎的鲜花会令我们战栗?马尔克斯留下的疑问十分清晰。疑问后面的答案也是同样的清晰.让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感受到了.同时又觉得自己的感受还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56.
    
《当代学生》2013,(Z2):108
人们习惯从旧的东西中找到温暖。一个旧的相框,装着一张多年以前的照片,带给我们昔日的美好记忆。一本旧书,被不同的人翻阅过,尚有铅笔画出的语段,有些书纸张已经泛黄,散发饱经沧桑的气息。旧,是岁月的积淀,是时光爬过的痕迹。①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有人欲修其旧居。用50万元将它变成风光满身、带着胜利和荣耀的崭新的房子。我想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它就不再是它。莫言再次站在它的  相似文献   
57.
《恶时辰》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1962年出版的一部小说。小说描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无名的小镇,小镇笼罩在暴戾、虚伪、压抑、冷酷的氛围之中。而小镇上的人们——法官、检察官、神父、理发师、电影院老板……包括象征着独裁的镇长,无论是谁,都无法置身于令人动魄惊心的“恶时辰”之外。“恶时辰”之中,没有不恶,只有更恶。“恶时辰”里的社会,是一个让人感到绝望的社会。  相似文献   
58.
我按照良心来走。谁好,我就赞扬谁,谁不好,我就批评谁林墨山:接到瑞典来电时,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莫言:他们在电视正式公布前20分钟,打了一个电话给我。当时我正在抱着我的外孙女吃饺子。我还是很吃惊的。因为我感觉前一段中国网络上炒来炒去,都是在炒作,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当知道这是件真事时,还是感觉到很惊讶,马上当然感觉到很高兴。林墨山:这是您想过或期待着的事吗?莫言:曾经想过。当年土耳其的帕慕克得奖之后,我想,哦,他比较年轻,年  相似文献   
59.
《一个长翅膀的老头》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谈到马尔克斯,大家更容易联想到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作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马尔克斯的作品鲜明地体现了其艺术特色:神话与现实的交织,荒诞与精辟的辉映,象征与写实的结合。在这篇短篇小说中。马尔克斯秉承了这种艺术特色,用简洁的...  相似文献   
60.
马尔克斯于1967年写出了《百年孤独》,并因此于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本人也就不再孤独了——或者说,也无法再孤独了。他打破的不仅是个人的孤独、他的祖国哥伦比亚的孤独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孤独,而且还打破了世界的孤独。人类集体的孤独感,造就出勇于反抗孤独的作家——他们在孤独的挤压下,成为一股与孤独敌对(而不是妥协)的势力。马尔克斯更是其中旗帜鲜明的一个挑战者:“面对压迫、掠夺和孤单,我们的回答是生活。无论是洪水还是瘟疫,无论是饥饿还是社会动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