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255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4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5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51.
在开辟黔东革命根据地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黔东革命精神。这是值得铜仁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继承和发扬的。弘扬寻求真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依靠群众及为民谋利等黔东革命精神,对加快铜仁建设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52.
<正>人们的思维常常具有一定的习惯性,即沿着传统的、公认的、习以为常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在考场上,考生面对宽泛的材料,如果沿着这传统的正向思维恐怕写不出比较新颖的作文,只有打破这种思维定式,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去分析、去求异,才能有新的认识,有与众不同的立意。例如:有的人认为"清闲是福",没有烦恼、没有压力、没有责任,而我则认为"不闲是福"。工人不闲,企业兴旺;农民不闲,五谷丰登;商人不闲,财源茂盛;学子不闲,学业有成。  相似文献   
353.
黔灵山是西南佛教名山,为赤松法师于康熙年间创建,清代诗人常将其形诸笔下。这些诗歌着重反映了黔灵山的创建历史,承传经过,四时景致及法脉宗风。可概括为:筚路蓝缕,名山始成;四时景致,窥问禅机;护法大德,鼎力支持;大振宗风,法脉绵长。  相似文献   
354.
明代黔东民族社会历史变迁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洪武时期在黔东地区军事屯田钳入各土司的领地之中,它有和谐碰撞的过程,也是血腥和冲突的历史。国家权力随着军屯的延伸而不断进入少数民族地区,打破了土司长官一统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格局,同时也为以后的改土归流打下了基础,为巩固大一统的中华民族国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客观上还促进了中原民族与贵州少数民族的碰撞和融合,使少数民族社会在历史上、经济上、生活和文化上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355.
南北 《考试》2008,(12)
有师徒两位僧人,从很远的地方去灵山朝圣。他们一路上一边乞食一边赶路,日夜兼程,不敢稍有停息——因为在行前,他们发了誓愿,要在佛诞日那天赶到圣地。但是在穿越一片沙漠时,年轻的弟子却病倒了。这时离佛诞日已经很近,而师徒俩距灵山的路还有很远。为了完成誓愿,师父开始搀扶着弟子走,后来又背着弟子走,但这样以来,行进的  相似文献   
356.
曲折的政治遭遇使黄庭坚黔、戎两地诗歌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独特地域内容,表现出诗人儒释道交融的思想和内刚外柔的性格。分而观之,黔州诗歌数量较少,以抒发愁苦为主;戎州诗歌数量较多,注重阐述佛禅智慧,后期也表达出政治考量。诗人潜心自省,总结诗歌创作,呈现出不同于早期生新瘦硬的平淡诗风,进入诗歌创作新阶段。两地诗歌体现出北宋末年愈加激烈的党争文祸下士大夫的思想心态以及诗歌创作的一些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357.
“黔味小说”是具有地域性和民族特质的贵州小说。方言是“黔味小说”乡土风格的重要载体,然而“黔味小说”的方言英译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如何实现方言的“文本移植”是“黔味小说”英译的难点。在生态翻译学视阈下,从语言-交际-文化的三维转换探究“黔味小说”的方言英译案例,关注译者如何根据源语文本的翻译生态环境作出适应和选择,有益于重构被缺省的文化内涵,有益于“黔味小说”的译介与传播。  相似文献   
358.
晚清黔籍外交官是贵州近代较早“睁眼看世界”的人物群体,处于中国外交向近现代过渡之际,其所作所为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的外交活动映射了中国与西方的碰撞。该群体是晚清云贵川等西南地区外交官群体的唯一样本。这一群体的文章、诗词、译著等使外文学作品记载了诸多西方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对晚清社会的启蒙与变革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此群体以驻日公使黎庶昌为核心,以晚清贵州遵义府人士为主体。群体成员间关系密切,互动频繁,相互影响与成就。群体成员在外交活动中维护了民族利益,传承了中华文化,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