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7篇
教育   2229篇
科学研究   98篇
各国文化   80篇
体育   239篇
综合类   238篇
文化理论   12篇
信息传播   28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240篇
  2013年   273篇
  2012年   257篇
  2011年   267篇
  2010年   239篇
  2009年   219篇
  2008年   220篇
  2007年   253篇
  2006年   222篇
  2005年   198篇
  2004年   162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文化是人类的本质显现 ,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总和 ,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人化、人文化。从这个角度出发 ,文化的特征有五个方面 :文化的人类共同性、文化的特殊阶级性、文化的时代性、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地域性。三秦文化属于地域性文化 ,它是指在三秦大地 (即陕西地区 )历史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有其价值与特色的区域性传统文化。三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52.
骆兰 《甘肃高师学报》2008,13(4):102-105
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是经济贫困问题,这是勿庸置疑的。但是,我们决不能忽视另一个方面,即文化及其它上层建筑亦会产生强大的反作用。本文探讨如何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状况之下,有效发挥校园文化的“治愚”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问题。  相似文献   
953.
孝道是日本和中国所共有的崇高的道德准则。中国人关于孝道的阐述在6、7世纪之间伴随着中国的佛教、儒教理论以及中国的世俗文化传入日本。并且已在日本文化中深深扎了根,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本文拟通过中日孝文化的比较,来考察日本“孝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954.
《青年文化》是东北伪满洲国时期一种中文文化综合杂志,对其进行个案梳理和分析,可以描述伪满洲国时期东北文坛的一个特征——庄严与无耻并存:一边是严肃的文学创作,一边是为所谓的“大东亚战争”振臂高呼;并可以探讨殖民地知识分子相互矛盾行为背后的复杂心态和扭曲心灵等问题。  相似文献   
955.
兴凯湖文化是黑土地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兴凯湖文化的底蕴和内涵,加强兴凯湖文化建设,以弘扬和光大黑土地文化.  相似文献   
956.
语言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和一个民族的文化。语言与其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只有了解和掌握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学习者才能正确使用其语言。  相似文献   
957.
和谐文化与图书馆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和谐文化建设。图书馆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社会教育和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图书馆是保证学校取得教育成就的基本条件,也是整个图书馆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学校图书馆工作,使其在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58.
中国这个古老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处在又一次社会转型时期,维吾尔文化同整个中华文化一样,也面临文化整合这一重大课题,重温历史会给我们以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959.
英汉称谓语与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语言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称谓语与文化密切相关,是一种显性文化形态。从文化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观点对英汉两套称谓系统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揭示它们与文化之间存在的种种深刻联系。  相似文献   
960.
巴人起源于汉江上游,流徙往三峡地区和成都平原,乃将文明传播到广大的西南地区,以致西南三地在商代西周时形成了基本面貌一致而根本属性相同的“巴蜀文化”。至春秋战国时代,分居三峡地区和成都平原的巴人因“居峡而峡”、“居蜀而蜀”的长期发展,乃分别创造出看似“类型有异、族别非一”的巴国文化和蜀国文化。巴人的流徙和分居以及相伴的文明传播和文化发展,不仅使得当时广大又荒僻的西南地区受到文明之光的普照,而且为中国在秦汉时期实现天下统一、建成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而文明富强的封建大帝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