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3篇
教育   1972篇
科学研究   129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23篇
综合类   97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5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213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247篇
  2011年   281篇
  2010年   183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182篇
  2007年   223篇
  2006年   201篇
  2005年   178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新课标》要求高中开设英语文学赏析选修课程。笔者认为,基于高中生的英语语言基础和高中生处于青春期的心理年龄特点,高中英语文学选修课应当选择英美少年文学作品为赏析内容,以生本教育的个性化阅读理念为指导,使少年读者实现与英美少年文学文本的平等对话。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作为教学资源的巨大潜力,使文学赏析课具有扩散效应。  相似文献   
922.
西方现代主义学思潮对中国“新时期”小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外在的写作技巧和内在的思想观念两个层面上。这些影响对原有的现实主义主流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另外,学本土化和全球化的二元对立问题也随之产生。但无论怎样,在新时期小说中,西方现代主义创作原则已然成为了中国化的现代主义,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923.
庾信的入北改善了西魏北周文学的贫瘠状况。主要在其影响下,关陇士人逐渐重视文学,虚心向南人学习,南北士人间的交流集会渐多。北人主要学习南方文学中的形式技巧,他们对庾信等人的学习还处于模仿阶段。  相似文献   
924.
文学主体性是20世纪中国文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20世纪中国文论发展的转折点与里程碑。七八十年代的文学主体性理论对文学创作影响很大,但学者们更多的是对文学主体性在中国的论争及建构的阐释,而常常忽视对文学主体性思潮发展历程的梳理。因此本文从史实出发论述七八十年代文学主体性思潮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925.
汉字是记录中华文化的载体,浩如烟海的中华文明由它得以传扬开去,所以汉字和文化紧密相连。汉字本体构形的独特对文化的塑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26.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提出正显示了对话者本身的弱势地位。强势文化是不会与弱势文化进行对话的,它只会进行文化输出与殖民。而中国学者的这一主张正是在面对西方文化强势入侵的情况下的本能举动。其实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都离不开与异质文化的相互交锋,当强势文化入侵或者被引入中国的时候,中国的比较文学都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也体现出了中国文化进化的某种规律。  相似文献   
927.
在近一个世纪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女性文学是一朵绚丽的奇葩,而其表现女性对于自由解放的追求也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从“五四”觉醒的女性到当下“真实”的女人,无不在彷徨而执着中寻求着自身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然而由于历史沉积的原罪意识使得她们始终不能彻底地解放自己.  相似文献   
928.
陕西于中华民族之整体,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潜在的政治学价位、历史学价位、文化学价位和显在的地理学价位、经济学价位为世人所首肯。作为守土供职的本地学子,和位移他地的秦籍学子,应以织入陕西意识、承续陕西文学精神为生命之脉源,以便使其进入社会化过程的人文潜质积淀得更为浑厚,更好地具有参与和谐社会构建的陕西独有的良好素养与学养。  相似文献   
929.
本文对敦煌写本《六祖坦经》中出现的倏现象全推行了全面的归纳总结。文章认为,了解倏不但有助于从语言学角度弄清禅宗籍所包含的意蕴,而且可藉以探索禅籍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930.
王蒙是著名的文学家,但他有着自觉的语言和语言学、修辞和修辞学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汉语特质深刻的认识,二是对汉文学修辞独到的见解,三是对语言风格辩证的体认。而这些认识对我们的文学语言研究和修辞学研究都有较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