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教育   55篇
体育   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21.
歌德及其浮士德精神影响了宗白华的一生,他研究歌德的主要篇目是《歌德之人生启示》。宗白华对歌德的研究旨在从歌德或浮士德精神中找到当时中国青年解救的办法乃至当时整个中国的出路问题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2.
Abstract

To perfect human beings with an innate propensity for radical evil is a formidable task. Kant explicitly says that the propensity for evil is not eradicable; it is rooted in human nature, specifically in the human power of choice-making. The task is to reorient the natural order of choice-making (which derives its maxim from an object of the inclinations), to the moral order that takes the moral law as its supreme principle. I explicate the role of a specific capacity of the human subjective side of judging in this process; namely, of ‘mind’ in its sense as Gemüt. While human willing and choice-making are subject to the influence of sensuousness (the inclinations and passions), Gemüt is a capacity of sensibility (Sinnlichkeit) that allows the human subject to enjoy the feeling of being pleased in the fulfillment of duty. Its four specific aesthetic preliminary concepts of responsiveness to concepts of duty – moral feeling (as respect for the law), conscience, love of humanity, and respect for oneself (self-esteem) – must be cultivated in order to make objective practical reason also subjectively practical. Thereby one secures a bulwark against the ineliminable propensity for evil whose first effect is to destroy inner moral integrity.  相似文献   
23.
在李长之的文学批评框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他的美学观或说对作品审美价值的审定,所以了解他的美学追求对于深入把握其文学、文化批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五个方面梳理李长之的美学追求:美的本质是生命力的充实与旺盛,美是技巧的最高要求,批评家须有审美能力,倾于壮美,期待新美学的建立。所有这一切,都最终指向重塑中华民族新的审美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24.
高校公共艺术课音乐审美教育是音乐教学的核心任务,本文就高校公共艺术课音乐审美教育提出了音乐审美感知教学与音乐审美情感体验教学两种施教方法,并对这两种教学法在审美教学中的意义及具体施教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5.
康德从质、量、关系、情状四个契机对美进行了分析,得出鉴赏是关联着想象力的自由的合规律性的对于对象的判定能力,从而构成主体心意诸能力中的想象力成为产生美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又自由即美,美即游戏,那么想象力的自由游戏即美。本文试图以康德的审美四契机为出发点来进一步论证其美即想象力的自由游戏观点。  相似文献   
26.
麦卡里斯特提出,科学共同体在理论估价中诉助审美标准是理性的行为,科学革命是科学共同体对以前审美规范的舍弃。科学家用于理论估价和选择的审美规范是通过审美归纳机制形成的。理论估价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经验标准;另一个是审美标准。只要科学目标不变,经验标准就始终有效,审美规范随着过去的科学理论的经验绩效的改变而改变。  相似文献   
27.
通过重新梳理赫拉克利特的著作残篇,揭示了其思想中潜藏的以人为核心的美学体系。赫氏理论在探讨了关于审美主体的塑造、审美对象的特质、审美意识组织的完整性、审美评价的相对性等美学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摹仿自然"为核心的审美创造观,为后世美学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28.
达到“仁”的境界,是孔子的最高审美理想;“仁”、尽善尽美、“中和之美”构成了孔子的审美准则;而心灵充实之谓美,“人的自然化”之谓美,心灵的“自由”之谓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美当是孔子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9.
网络文学的审美倾向对高职大学生的影响主要有三:崇尚自由的审美精神,去崇高化、泛娱乐化的审美态度,平庸化、身体化的审美情趣。高职院校要从教育做人的高度,采取园网共建模式,构建综合性立体化高雅校园文化体系,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30.
作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池莉小说中出现了理想化色彩。在强化生存困窘、凸显人与生存境况紧张关系的同时,又呈现出悲剧性质和生存希望独特的审美旨趣,从而具有了超越阶段性学思潮的某些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