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01篇
科学研究   26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1篇
综合类   15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美式结构浸入模式与加式法语浸入模式是国外双语教育中两种比较成功的模式。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与关加浸入模式相比,尽管形式目的相同,但在实施阶段、教育(学)的对象、教育的本质目的、教育的结果等方面存在不同。因此,在借鉴美加浸入模式时,应当结合高校实际,设计适合我国高校特点的双语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52.
分析了费德勒2009年在法国网球公开赛上获得冠军的原因。结果表明,费德勒在发球、接发球、破发球、制胜球以及总得分等主要技术环节上都优于对手,技战术发挥正常,而且心理表现极其稳定,最终促使他夺得冠军。  相似文献   
53.
与古勒莫共同唱响图书馆之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勒莫的<图书馆之恋>自问世便回响不绝,它对法固形形色色图书馆的叙述于国内图书馆具有醍醐灌顶的借鉴意义.关于图书馆与管理员的地位探讨,图书馆规模和藏书量追求的商榷,馆内规则的三思,工作人员的品质要求,读者与图书馆的关系分析,都直指国内图书馆的办馆要害,相信会引起中国图书馆界的共鸣和反思.  相似文献   
54.
彭媛媛 《台州学院学报》2010,32(2):31-33,42
法语熟语是法兰西文化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而大量的修辞手段在法语熟语中的使用,使得法语熟语内容丰富、音韵和谐、语言洗练。文章主要对法语熟语经常涉及到的修辞手段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55.
大学校是法国高等教育极具特色的一轨,办学特色鲜明,享誉法国内外。高水平、专门化、规模小的精英教育,且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是以巴黎理工学校为代表的大学校的办学特色。国家干预、自治传统、独特的办学理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等四个方面是大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成因。研究法国大学校的办学特色及其成因对于我国大学形成办学特色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6.
广告和我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作为广告的灵魂——广告口号常常运用修辞格来增强表达效果。法语广告口号中各种修辞格的运用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本文通过大量实例的分析和归纳,探讨法语广告口号中常见的修辞格的应用。  相似文献   
57.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10月,英国代表额尔金以清政府将英法被俘者在圆明园内虐待致死为口实,悍然命令英军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等中国皇家园林。英法被俘者究竟有没有在圆明园内受虐致死?这是关系到如何判定英法联军罪责的重要问题。可惜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结果,这一错误说法流行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清算。近查清廷编纂的《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刑部尚书赵光的《自订年谱》、刘毓楠的《清咸丰十年洋兵入京之日记》,特别是英国被俘者巴夏礼的回忆文章等,可知,事实上,巴夏礼等被俘人员先被关押于刑部监狱,后转移至高庙;其他被俘者则分别羁押于昌平、密云、房山等州县监狱。所有英法被俘人员并无在圆明园内受虐且致死等情节。额尔金的说法是别有用心的捏造,目的是为焚毁圆明园的罪恶行径寻找借口。  相似文献   
58.
19世纪我国参加了在巴黎举办的四次世博会,法国民众有了与中国的近距离接触。至1900年,法国人对中国的了解,除了马可.波罗"皇家花园"式的传统想象之外,又因中国在世博会上的亮相,增添了美学意义上的理想形象。21世纪法国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比较典型的有三种:其一,古老而遥远;其二,觉醒的雄狮;其三,令人恐惧的东方巨龙。  相似文献   
59.
In 1897, four French Franciscan sisters arrived in Ethiopia, having been summoned there by the Capuchin missionaries. In 1925, they ran an orphanage, a dispensary, a leper colony and 10 schools with 350 girl students. The students were freed slaves, orphans and upper-class Ethiopian and European girls. After providing a brief background to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Ethiopian government and the missionarie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general activities of the Sisters, the importance they dedicated to education, and their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motives. In the second part, it analyses the sociological backgrounds of the female students and the way in which education intersected with gender, class and race. Third, it reconstructs the multiple power relations within which the Sisters’ educational work was embedded. Finally, it demonstrates how schooling girls in a class-based manner – in conformity with the Franciscan Sisters’ perceptions about what lower-class and upper-class women should be – enabled them to secure relations with Ethiopian political elites. These relations both benefited the Ethiopian elites and furthered the cause of French imperialism.  相似文献   
60.
法国大革命被神话的外衣下有极其丑陋的一面,路易十六--这位无辜地成为了法国大革命牺牲品的法国国王,曾经为化解国家财政危机而励精图治,为支持法国大革命而拥护君主立宪,最后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法国大革命的进一步发展,这样一位国王,我们应当重新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