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3篇
教育   274篇
科学研究   40篇
体育   37篇
综合类   27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392.
环境仪器分析是面向环境类专业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位课.针对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特点,依托学院自身发展的优势,从师资队伍多元化、教学模式多样化、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及多元化的考核体系上探索出一套适合环境类专业研究生的教学方法,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93.
张宏芳  高红燕  杨新  潘留杰 《资源科学》2014,36(9):1852-1859
利用ERA40再分析资料,评估了参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的CCSM4模式对东亚夏季不同要素场的气候态和年际变化的模拟能力,并与第三阶段的CCSM3模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CCSM3和CCSM4均能较好地模拟出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850hPa风场、500hPa高度场气候态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来说,CCSM4对各要素的模拟效果更好;2虽然模式对东亚地区不同要素年际变率的模拟能力整体偏弱,但相对来说,CCSM4的模拟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3模式对副高、印度热低压的变化趋势有一定的模拟能力,但CCSM3对副高面积指数,印度热低压及印度热低压槽指数的模拟效果反而表现的更好。对于三种典型的东亚夏季风指数,虽然CCSM4的模拟能力较CCSM3有一定的提高,但也均不能模拟出东亚夏季风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394.
运用多层次分析对环境因素(自主性、教练支持、运动员的表现反馈)、运动员赛场表现以及流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当比赛结果是平局或者赢的时候,运动员出现流畅状态的水平相对比赛结果是输要高;环境因素特别是表现反馈和教练支持运动员的流畅状态有着积极的相关性,且环境因素通过流畅间接影响运动员赛场表现。  相似文献   
395.
针对目前普通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与专业联系不紧密等问题,提出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包括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等,以有利于培养食品科学专业的合格人才,提高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96.
具格是指表示工具、方式、材料等的格表现。现代日语中,通常用「Nで」的形式来表示具格(在表示材料时,也可以采用「Nから」的表现形式),而上代日语中则存在“零格”、格助词「にて」「より」「ゆ」「よ」「して」「に」、“以”以及复合格助词「によりて」等多种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397.
我国部分科技期刊参考文献和被引用情况统计分析   总被引:45,自引:7,他引:45  
通过对我国部分中文科技期刊的参考文献及被引用情况抽样统计分析,发现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平均被引率普遍偏低,且作者自引对期刊的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贡献偏高。认为作者的引证行为失妥、人为删减参考文献及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偏低是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98.
Previously, inadequate earthquake catalogs and the lack of method made it challenging, if not impossible, to determine the dominant period of earthquake occurrence. With the advent of densely distributed seismic stations in Japan since 2002, 410 642 M1.0+ earthquakes have been cataloged under the mainland within 30-km depth, which provide a superb dataset to identify the periodicity of earthquakes. We processed this catalog using time-frequency analyses and daily stacking, which are powerful in extracting weak periodical signal from strong random noises. We concentrated on the time sector from 0:00 to 6:00 (i.e. from midnight to daybreak), which is a reliable time window for much higher detectability of weak earthquakes, since it has the lowest affects from cultural noises. We successfully observed two apparent periodicities of 12- and 24-hour, which are much smaller than the fortnightly periodicity presented previously in the literature. Synthetic earth tides, after intentionally ignoring the contribution from the Moon, present similar dominant periods as the earthquakes. This may indicate that the dominant period of earthquakes is statistic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Sun rather than the Moon. The daily stacking number of earthquakes using a 15-minute or 1-hour interval shows a peak around 1:30, rather than usually expected 3:00 to 4:00. In addition, bigger earthquakes show more evident variations in the stacking results, and the trend is very consistent for various lower limits of earthquake magnitude from M1.0 to M4.0. These discoveries settled the disputes on the existence of the periodicity of earthquakes since 1886 and may open a window to unravel the mystery of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