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篇
教育   132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文从分析视点入手 ,认为《螺丝拧紧》的叙述模式颠覆了小说意欲创造的鬼魂故事的真实性幻觉 ,小说的叙事话语通过突出叙述行为本身创造了文学性的效果 ,叙事作为人类存在模式与思维功能对生活经验具有构形作用。  相似文献   
52.
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各国教育工作者也不遗余力地进行着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詹姆斯·林奇在这一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的多元文化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多元文化课程理论及全球多元文化教育思想之中,其最大特点是从全球化的观点审视多元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53.
伊莎贝尔·阿切尔是亨利·詹姆斯国际题材小说杰作<-位女士的画像>中的"美国女孩"形象,她的行动演绎并塑造着美国民族文化.伊莎贝尔在三个不同类型男子之间的情感选择,彰显了美国式自由精神及超脱一切的理想化本质,而其对于家庭责任感的道德恪守,不仅昭示出清教精神渊源,更是亨利·詹姆斯对美国民族文化的想象性构想.  相似文献   
54.
作为一场大规模的平民教育运动,晏阳初及平教会从事的定县实验是一项昂贵的事业。而平教会作为民间组织,本身并无财源。定县实验的展开,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海外捐助。本文考察了平教会的海外捐助活动,揭示了其与定县实验的关系。  相似文献   
55.
自18世纪以来,国外已有拉丁、法、英等多个语种的《尚书》译本问世,其中西方汉学家理雅各的《尚书》译本,“自行世以来即已成为西方有关中国学术的经典作品,至今不能废”。从准确性、完整性和学术性等方面综合考证,迄今为止,理氏译本的确是无以替代的最佳《尚书》译本,其译注彰显了一丝不苟的朴实学风,而这种朴实学风的形成,正是其践行“解经先识字,译典信为本”理念的结果。  相似文献   
56.
理雅各和韦利是19世纪和20世纪英国汉学界的阶段性代表人物,标志着英国“传教士汉学”向“专业汉学”的历史过渡。从翻译生态伦理的综观视角,细读两位汉学家的《道德经》译本,主动把握传播中国文化的诠释权与话语权,实现典籍英译研究历史性与现代性的交互嬗变,在弥散性与散点式的翻译生态链中,促成“译者—译境—译文”的融合迭新,在新文科背景下合理拓展《道德经》英译的研究边界。  相似文献   
57.
叶蔚芳 《丽水学院学报》2005,27(1):61-64,74
《雪国》、《死者》两部作品围绕着多雪的冬季表现了相似的主题,即生死不是泾渭分明的两个概念,而是相互依存转变的。与此同时,两部作品在审美取向上又表现出不同的追求,前者着力体现出一种幽玄淡远的东方情怀,而后者则体现出一种理性的现实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58.
进入中西异质化圈之后的比较学,其比较的对象与背景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面对两种迥然不同的化传统、字体系,美国汉学家刘若愚(JamesJ.Y.Liu)对汉语特性的研究无疑跨越了横亘在中西化和学比较之间的第一道樊篱。为中西比较学的发展开启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59.
徐鹏  闫正坤 《海外英语》2012,(13):258-260
钦定版《圣经》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基督教的经典经书,几百年来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特色,成为《圣经》英译本中的一块奇葩。长久以来一直被学者所研究。该文通过现代计算机语料库检索技术,对钦定版《圣经》从词表,词簇,搭配,共现,语义韵等方面分析其词汇特征,进一步该经文的新的用词特点。  相似文献   
60.
钱睿含 《海外英语》2012,(14):184-185
詹姆斯·乔伊斯的《阿拉比》描述了一个小男孩对自己朦胧爱情的浪漫追求,在经过漫长又焦急的等待之后,最终爱情之梦以破灭作结。乔伊斯在他的文学作品中采用"精神顿悟"去阐述他的美学艺术,并且他运用自己独特的"微妙写实"手法,展现出《阿拉比》中的作品客观性及主人公的精神顿悟,从而生动的表达了主人公微妙的心理变化,带给人们淡淡的忧郁气息,以此证明了乔伊斯"于微妙中见真实"的创作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