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52篇
科学研究   4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4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1930年代初中期,北平存在三种新闻学话语实践,大众新闻学话语以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的路径达成体系,统制新闻学话语存在阶级对抗/国家主义、民主民权/国家主义的二元对应逻辑;苏联新闻学话语则存在革命与建设的逻辑转用难题。大众的迷思、粗糙的阶级分析以及民族国家认同上的偏差,使诸等新闻学话语内涵斑驳,纠葛难清,反映出新闻界和教育界对北平新闻业多元而复杂的反思历程。  相似文献   
192.
典型报道在中国的新闻实践中具有代表意义,但对典型报道的研究却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没有形成一套清晰明确的话语共识。在典型报道的价值、典型报道的实践和典型报道的评价等关键问题上,新闻界的论述往往存在矛盾,令人困惑。典型报道的研究困境说明,新闻界要构建既可适应当下又能顺接传统的有中国特色新闻理论话语体系,还需要进行艰难探索。  相似文献   
193.
《中国报纸之将来》是一篇全面反映成舍我报业思想与新闻哲学的重要文章。通过对这篇文本的解读,可以了解成氏对中国报纸未来的组织形式、新闻业务和报馆发行与管理等三个关键性环节的理念与展望,从而有助于人们深入系统地把握成舍我的报业理想与成因。  相似文献   
194.
针对目前我国新闻学研究中定性研究普遍存在“有感而发”的现象,本文认为,定性研究有其应有的科学内涵和学术要求,这是学术研究以及我国媒介现实的要求。同时,具体的、微观的个案研究,也有助于弄清我国新闻现象“是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5.
本文介绍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新闻出版业的两位杰出人物,试图透过个案管窥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新闻事业的全貌,并分析这一段新闻史长期被忽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6.
从媒介融合的多重含义、发展特点与走势出发,立足“大传播观”的内涵,阐述了新闻传播教育主客体互动相生的变化逻辑,指出了树立“大教育观”的必然;基于目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现状和不足,分析了协作型学习模式构建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并依此分析了着眼于未来媒体公民培育战略的重要性,从全民媒介素养培养和提升的高度,提出了对策与探索的路径。强调了“融合”是“道”与“术”的有机结合,它对于新闻传播教育面向未来、以人为核心的观念转型和实践指导,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97.
“信息素养”新界说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从技术视野看 ,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处理 ;从心理学视野看 ,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问题解决 ;从社会学视野看 ,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交流 ;从文化学视野看 ,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能力  相似文献   
198.
高校新闻学实践教学应遵循应用性复合型全媒体人才培养这一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媒体工具与技能以及借助各种渠道和终端整合信息资源的能力,并紧紧围绕全媒体实验实训中心和产学研结合探索新闻学实践教学的改革路径,为全媒体转型时期的人才培养提供前提和保障。  相似文献   
199.
This paper examines mediated discourse around the deaths of two prominent journalists who died in the Iraq war in 2003: NBC reporter David Bloom and Washington Post columnist Michael Kelly. Their deaths are interpreted by journalists though narratives related to bravery, volunteerism, sacrifice, and witnessing. A discursive construct, labeled the “KIA journalist,” develops that situates the death of the war reporter within broader tropes connected to the normative journalistic role. Ultimately, Kelly and Bloom are placed in a framework that strives to increase journalism's cultural authority by positioning journalists as representations of the collective good.  相似文献   
200.
ABSTRACT

Many journalists and industry observers lament that aggregating news underneath sensational headlines will erode credibility and turn off readers. While some scholarly work has studied journalists’ perspectives of this practice, little has been done to understand what audiences think of aggregation and clickbait. This study uses published original and aggregated news articles as stimuli in two online experiments to test readers’ perceptions of news aggregation and clickbait. Aggregation itself has little effect on perceptions of credibility and quality; instead, writing proficiency is more closely linked to these perceptions. Results also suggest clickbait headlines may lower perceptions of credibility and qu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