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90篇
科学研究   5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是一篇描写山水胜景的美文,首尾不全,经考证可知谢中书是谢览,其中描写景物为永嘉山水,作品的创作年代应当系于公元510年至511年之间。  相似文献   
12.
美国迪斯尼版《花木兰》上映后在美国和中国的反响大不相同,是由于两国的文化价值观不同。中关两国文化价值观念在人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间取向、活动类型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美国版《花木兰》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木兰诗》在两种文化体系中产生的解读结果正好在同一题材上体现了中关文化中价值取向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系词“是”字逐渐成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者拟对《洛阳伽蓝记》一书中的“是”字进行初步分析,认为“是”字在这一时期仍具有系词、指示代词两种用法,并产生了多种活用法。而用作形容词的“是“字则较少见。  相似文献   
14.
按照“民族平等、语言平等”的原则.为促进少数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乌兰夫一贯高度重视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起这可从四个时期来考察:内蒙古自治运动时期的“开拓、启蒙”工作;帮助少数民族“创制、改革、改进文字”的工作时期;蒙古语言文字“空前的发展和提高”时期;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恢复和巨大发展时期。乌兰夫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思想中蕴涵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夏商西周时期出现了东西对立的政治格局,郑州地区处于华夏、东夷两大民族集团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带,所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相似文献   
16.
北魏永兴四年(412年),太史令晁崇和鲜卑族天文学家斛兰受诏主持铸成我国历史上第一台铁浑仪.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及唐初的天文学家都用这台铁浑仪测天观象,直到725年,唐一行和尚另造新浑仪后,才停止使用,历时300余年.该浑仪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郑王臣是清乾隆朝福建莆田文学家,著有《兰陔诗集》、《兰陔四六》、《黄石山人集》等,并编有莆田一地的诗歌总集《莆风清籁集》(附《兰陔诗话》)。郑王臣的《莆风清籁集》及《兰陔诗话》,不仅对莆田清乾隆之前的诗歌作了总结,而且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文学主张,对我们今天研究福建地方文学和文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赛珍珠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大地》的女主角阿兰,重新审视与阿兰相关的情节,解读阿兰这一人物所带有的女性意识。阿兰并非具有反抗男权制的意识,她并没有从沉默顺从走向觉醒成熟,她没有把自己看成主体,她丧失了自我意识,成为"他者",她的一切行为都来自于将自己置于"他者"地位的意识,至死都未改变。  相似文献   
19.
颜氏家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涵养了颜之推的文化品格,奠定了他的文化学术根基,为他以后总编《修文殿御览》积累了丰瞻翔实的学术、编辑功力。而颜之推入仕北齐,待诏文林馆,从事总编《修文殿御览》的文化活动,在客观上刺激、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互相交流;他本人兼采古今、文质并重、经世致用、反对盛行的追逐浮华轻艳的文风等的文学主张也在南北文化交流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使北方单一的质朴揉进了南方的清绮,而融合之后的文风更易于被南北双方文坛接受,也促使入北文人的创作注意吸取北方文化的特质而加速南方文化在北方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张澜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杰出的民盟创始人与领导者,是我国德高望重的国家领导人之一。他创办过小学、中学和大学,经历了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他提出的民主办校,重视学术研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严格教学管理,勇于实践,敢于改革,尊重人才,任贤用能等主张,对当时四川的教育界和思想界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当今,我们深入研究张澜的教育思想,对强化学校管理、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