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2篇
教育   784篇
科学研究   61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43篇
综合类   64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6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Using Communication Privacy Management (CPM), this study analyzed Emergency Healthcare Providers (EHP; i.e., Emergency Room Nurses, Paramedics, 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s, etc.) frequent experience of witnessing death, the dying processes, and regular involvement at the end-of-life. Twenty interviews from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offered accounts of witnessing the death of a patient, communicating with the patient’s families, coworkers, and personal networks. The first research question explored the population’s normalization of death and changed outlook of dying. This population sees death and dying in real-time and must disconnect at the moment from their emotions to do their jobs. The second research question focused on preparing patient families for death, coping with coworkers, and protecting personal networks. In communicating with patient families, EHP educates/answers questions, advocate for families to be present during life-saving procedures and offer verbal and nonverbal comfort. In talking with coworkers, EHP copes with reassuring skill competency and offering emotional social support. Lastly, in communicating with their networks, EHP struggle with discussing emotions and event details in a protective function. From these results, the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of communicating about death regularly are offered through a CPM lens, and recommendations to help the general population deal with death are given.  相似文献   
92.
美国哲学家唐·伊德(DonIhde)是当代技术哲学领域有代表性的人物,伊德在具体的生活领域中反思技术的意义,在经验和文化层次上探讨人类和技术物品之间的关系。伊德的技术哲学思想为我们理解教育领域中人与技术的复杂关系、为我们研究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富有启发意义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93.
Second life是目前国外在企业、教育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平台。该文通过对Second life及其特点的研究,详细探讨了Second life在教育领域内应用的潜能,进而探索该研究对当前远程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94.
生-死"之间"意味着存在者向有限的既定的历史性的穿透。在这里,"之间"命名为对操持的承担,呼求着生命的出席,同时还标画着存在者刻画的源始根据所在。运思生-死"之间",不仅是就发生性的开展来把捉存在者向其自身的切近,揭露存在者的存在;而且也是就存在者的切身向死性来领会存在者在场的历史性、有限性,进而以有限性为根据来筹划存在者的持存,从而使得存在者在寻视其命运的通途中得以赢获自身。  相似文献   
95.
苏东坡作为北宋政治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前后达44年,期间可谓宦海沉浮,历经磨难;作为文学家,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传世之作,尤其被贬黄州时期,创作出现了第一个高潮。分析《前赤壁赋》,从“作者矛盾痛苦而又仍然旷达开朗的复杂心情”入手,以哲学的角度探究苏轼的人生思想,即唯物的生死观,辩证的时空观,淡薄的名利观。  相似文献   
96.
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的转型力作《左右》,以沉稳的叙事风格打破了当下由于对现实的功利性关注而缺乏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冷静思考所带来的困境。透过影片可以看到一种崭新的视角:自觉引导人们从精神性的存在层面重新审视生命存在的特殊意义,通过对爱的深刻感知,最终完成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回归,从而为生命存在找到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97.
无常观与日本的传统思想文化相接触,不断冲突、磨合,与其他众多要素融合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日本文化中诸要素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这种影响延续至今。从日本古代文学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无常观主要表现在其忧患意识与生死观等方面。  相似文献   
98.
探讨哲学与科学怎样可能.实质上就是追问哲学与科学的惟一可能的基础和源泉.就是论证哲学与科学赖以存在的惟一可能的根据即本体依据.因而也是揭示哲学与科学的本质。按照唯物史观,人首先“必须能够生活”.然后才能研究哲学与科学。因此.人及其生活就是哲学与科学赖以存在的惟一可能的本体依据.因而也是哲学与科学的惟一本质。反之,只要离开人的存在.哲学与科学就会异化.就会神化。哲学与科学作为人脑的产物.本身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就具有认识必然的自由本质。这就决定了哲学与科学的根本目的、根本价值和最高宗旨始终是为了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相似文献   
99.
在明清时期,《牡丹亭》女读者的活动地域主要在江南。她们大都是具有文学家身份的青年妇女,对她们来说,阅读《牡丹亭》不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消遣,而是能够触发灵感、推动文学创作的审美中介。明清时期有些女读者因阅读《牡丹亭》而早亡,她们明知阅读有伤身体,却仍然如痴如醉地沉迷于阅读,可见《牡丹亭》的阅读对于明清女读者来说具有特殊的生命内涵。  相似文献   
100.
杨淑霞 《天津教育》2021,(9):4-5,12
研究讨论小学校园生命安全教育模式,能够使小学生树立起自我保护意识,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童年。本文介绍了推行校园生命安全教育的作用,剖析了现阶段我国小学校园生命安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明确生命安全教育原则的同时,提出了优化校园生命安全教育模式的有效路径,以此为校园生命安全教育工作的向好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