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630篇
科学研究   2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9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6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199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论纪昀的《文心雕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纪昀评《文心雕龙》无论是版本校勘,还是理论评点上都很有贡献,虽然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理论研究系统,但在《文心雕龙》学术史上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2.
鲁迅十分重视为杂中的类型形象命名,他为人物命名的手法堪称为一种艺术,在鲁迅的杂中,人物名称不只是简单的代号,它和人物的内在本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名称去认识人物。  相似文献   
23.
谭献《复堂词话》称誉蒋春霖为“倚声家杜老”,此说在近现代词史上影响极大,几成定评。就学术观点而言,“倚声家杜老”说并非空穴来风,是否成立,尚值得深入探究。然而,在阶级斗争极左思潮的影响下,蒋春霖及其《水云楼词》却受到不应有的贬低和曲解,因为他反对太平天国革命。不少学者对蒋春霖“倚声家杜老”一说或武断否定,或淡化回避,对《水云楼词》缺乏细致精微的品鉴。本文将蒋春霖、杜甫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在比勘他们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推证彼此文学思想、政治立场的潜在联系,进而抉发“倚声家杜老”说的合理内核。并剖析蒋春霖不能配享草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4.
《儒林外史》杰出的讽刺艺术让鲁迅拍案惊奇,使其受益匪浅。鲁迅不仅继承了《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将之打上个性化的印痕,具有“同而不同”的特色,而且超越了吴敬梓的讽刺成就。  相似文献   
25.
鲁迅的责任感是他情感体系中的一种根本情绪。这种责任感表现在家庭、社会、教育、创作等几个方面。同时,责任感的产生也是伴随时间积累而不断萌发和深化的,求学生活的影响、越地文化的哺育、社会实践的锻炼、中外典籍的熏陶都共同作用于鲁迅责任感的产生过程。鲁迅的责任感对于他个人的生命历程、社会发展和民众思想都有重大的意义,这种责任感成就了鲁迅的伟大,也成就了伟大的时代和拯救了危机的民族,可谓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6.
钟嗣成在《录鬼簿》中为"方今已亡名公才人"19人写吊词,使之与作家小传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吊词感情浓郁,充满了对19位曲家的缅怀之情,同时又饱含钟氏的身世之悲,体现了钟氏"不平则鸣"的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27.
本文首先对鲁迅作品的色彩运用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就鲁迅作品的黑、白、红等系列的色彩表达及其特征作出阐述,从中钩沉鲁迅的色彩诗学,进而总结文学家鲁迅的色彩品格及其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8.
各版本《韵镜》于外转第三十九开上声琰韵三等溪母位置列有"(平页)"或"頇"字。然"琰"韵为收-m尾的韵,"(平页)"从"平"声,"頇"从"干"声,并与"琰"韵收-m尾不协。前辈学者对此一现象已经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今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此一现象重新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9.
痛苦、哀伤、嗟叹是汉魏六朝诗歌的主要音调,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作家陆机,他的诗歌中也往往流露出许多悲伤的情感。这种悲是对其内心情感的真实再现,是陆机对真实生活的体验,如有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有描写从军的艰苦生活,还有表达对人生艰难、命运难知的感慨等等。而对于读者来说,这些情感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30.
鲁迅与史密斯在中国国民性的言论上,既有相同之处,如“中国人爱面子”、“中国人缺乏诚与爱”、“中国人缺乏时间观念”等;又有相并存在,如史密斯只看到了中国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而鲁迅却着到了速成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