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教育   70篇
科学研究   21篇
各国文化   13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改革开放以来,在体制改革和经济转型的双重作用下,我国人口迁移规模不断增加。教育水平是影响迁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人口迁移对教育水平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县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县人口的迁出、迁入均呈正相关。从全国来看,县教育水平提高1%,每百万约迁出6人;县人口迁出对县教育的负面影响小于迁入对教育的正面影响。这说明我国城镇化趋势在加强,同时反映出我国目前的人口迁移呈现一种波浪式递进的模式,即从农村到城镇再到城市的层级递进模式。  相似文献   
112.
《北迁季节》是苏丹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塔伊卜.萨利赫(Tayeb Salih)的代表作。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对小说中主人公穆斯塔法.萨义德及其追随者古稀老头瓦德.瑞斯的父权制殖民话语的表征和以让.莫里斯和哈丝娜.宾特.马哈茂德为代表的东西方女性对殖民话语特别是对父权制殖民话语的颠覆存在的二元对立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对父权帝国和殖民帝国的双重"逆写"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3.
在定边地区富县组地层的构造特征、沉积相分布及砂体展布的分析基础上,从油源、油气运移路径及盖层等方面分析了富县组的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认为:上三叠统延长组的深湖相泥岩为富县组提供油源,油气通过网络状的砂体向上运移,在构造和岩性圈闭中聚集;岩性圈闭是富县组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研究区沉积微相由西向东从砾砂质河道渐变为洪泛平原沉积,砂体厚度减薄,直至尖灭;定边东部地区较高,微幅构造发育,有利于形成上倾尖灭性岩性油气藏及岩性-构造油气藏.  相似文献   
114.
历史上的黄河以善淤、善决、善迁闻名于世,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改道对于当地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商丘就属此例。以商丘为主体,以时间为线索,可以把历史上黄河在商丘的迁徙分为三个阶段:黄河波及商丘、黄河河道在商丘的形成以及黄河河道离开商丘。黄河在商丘的改道给商丘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15.
关内各省向东北移民,在民国时期形成了空前的高潮。移民大量迁入东北,促进了东北人口的迅猛增长,促进了东北大量荒地的开垦及耕地数量的较大幅度增长,也促进了东北铁路的发达,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同时大量的移民也加速了黑龙江省、吉林省、奉天省的全面开发。  相似文献   
116.
传统中小型企业数据中心面临着资源利用率低、管理维护复杂、安全性差等诸多问题。针对中小型企业网络布局不足的问题,引入Xen虚拟机,分析了其体系结构和实时迁移技术,并结合基于iSCSI协议的IP SAN技术,提出了一种利用Xen虚拟机技术构建的适合中小型企业发展的高可靠性网络架构。  相似文献   
117.
118.
中国中古时代的人口迁移与文化传播,是理解当时文化发展历程及其变革的重要环节。王永平新著《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主要通过对江淮地域士人流迁与文化交流的重要事件、人物的探讨,提升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丰富了学界的相关认识。  相似文献   
119.
从迁徙路线和民族称谓、习俗信仰等方面看,武陵地区的巴虫延、苗族、客家与粤东虫延、畲、瑶和客家有着多重的复杂联系。  相似文献   
120.
Studies of migrant pupils in schools have paid little attention to people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and/or disabilities, reflecting a broader normative ableism of existing scholarship. This article, 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a special school in the east of England, explores the perspectives of staff and new migrants on their experiences. The article exposes how migrant families’ interactions with schools were shaped both by their previous migration histories and current broader processes of ‘integration’. Teachers were empathetic and supportive, but it was the extended remit of the work of migrant and minority staff (including translation and wider caring roles) that proved particularly vital for families. We employ an intersectiona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se encounters, exposing the tensions and dilemmas arising.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develop understanding and critical engagement with the challenges facing these families, arising from the specific intersections of disability, migration, social class and gend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