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0篇
教育   775篇
科学研究   40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31篇
综合类   5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是当今世人最关心的一个问题。老子在《道德经》中所阐述的道法自然、和谐以及无为等思想,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圆融无间、共生共荣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这些思想对于增强今天人们的环保意识,拯救自然环境免遭人为破坏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人与大自然只有和谐相处,才能追求双赢、多赢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2.
本文从对诺丁斯关怀德育模式的本质、特点的解读入手,分析了其有关德育师生关系的思想及对我国德育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83.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学生文化为学生道德主体性的获得提供了文化生成的母体。因此,道德教育必须融入学生文化中。道德教育需要在重视、引导学生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提升和完善学生的道德主体性。  相似文献   
84.
公民道德作为公民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具有公共性、强制性和有限度性。公民道德内化指公民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公民道德的学习、选择和认同,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形成相应的公民道德素质的过程。自我意识作为公民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在公民道德内化中处于支配地位,这使得公民道德内化过程呈现出自律性与他律性、共有性和独具性、阶段性和整体性相统一的特点。  相似文献   
85.
刘艳东 《天津教育》2021,(6):137-138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不仅能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构建,还能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进行培养。对此,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应该利用生活化教学对学生开展实际的教学和探索,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运用,高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86.
学生的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其中德育占据了首要地位,一个人的思想问题是首要问题。国家的教育政策,把培养人的问题摆在首位,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根本问题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公民的思想觉悟程度以及文化修养水平。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他们成为一个有文明、有礼貌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当中,先培养学生如何去做人,然后培养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他们能够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了,他们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就合乎校规校纪,内在的心灵之美也就体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87.
周富 《天津教育》2021,(7):159-160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教育公平等内容。重视对新时代新人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成为有担当、有责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够担当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各个学校紧抓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并通过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塑造他们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8.
研究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面向智能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直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明晰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导向和功能作用;以课程与教学论为指导,强调“智能+”赋能思维方式转变,突出智能技术赋能教学创新,形成智能时代课程思政的设计理论;提出了确定课程思政目标、重构课程思政内容、选择课程在线平台、开发课程思政资源、建设课程思政基地、开展课程思政活动、实施课程思政评价的智能时代课程思政设计方法,以期为新时代我国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89.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极为重要的任务。我们要运用有效的手段,创造有利的氛围。培养高校学生的民族精神。使当代大学生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90.
从德育环境的角度,客观地分析了社会转型期发生的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对学校德育工作产生的负面影响.具体分析了家庭教育环境、校园周边环境、网络文化环境、影视书刊传播媒体等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