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13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9篇
教育   3984篇
科学研究   137篇
各国文化   17篇
体育   526篇
综合类   406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1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339篇
  2013年   329篇
  2012年   345篇
  2011年   409篇
  2010年   314篇
  2009年   276篇
  2008年   348篇
  2007年   472篇
  2006年   410篇
  2005年   384篇
  2004年   316篇
  2003年   249篇
  2002年   213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目的/意义] 探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农村中老年人向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子辈寻求事件相关信息的代际反哺行为及其形成过程,以期为农村地区的风险信息的传播构建新路径,同时亦为政府部门进行乡村治理提供可实践的思路。[方法/过程] 基于动机信息管理理论,重点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农村中老年人的不确定性差异、焦虑、结果预期和效能是否会影响他们的信息寻求行为。同时,在获得相关信息后,他们是否会表现出信息采纳和信息传递的行为。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期间,利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通过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研究假设的验证。[结果/结论] 通过分析发现,不确定性差异会引起农村中老年人的焦虑,进而影响其结果预期和效能,最后触发他们的信息寻求行为。他们亦会采纳和传递所获取的信息,以达到共同防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2.
三浦宽二 《图书馆杂志》2020,(3):133-137,156
本文就日本公共图书馆对历史照片、历史文献等人文资源的收集、保存、公开和信息公开化的情况与课题,研讨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料的电子化和信息公开化的必要性以及未来。迄今为止,日本公共图书馆的主要资料是纸质书籍。大部分公共图书馆尚未对图书馆资料进行电子化,而且也没有采购电子化资料。但是在公共图书馆收集的资料当中,尤其是对地方文献信息进行系统性收集、保存、公开和传承,是日本图书馆法对公共图书馆规定的主要任务之一。在这一点上,中国公共图书馆法也是一样的。保存、公开地方文献最合适的办法是电子化。所以地方文献信息必须要考虑电子化和在网络上公开。另外,在对照片资料进行电子化时除了照片本身,还应该对照片信息(照片年代、拍摄地点、照片内容等)进行登记。但是目前日本公共图书馆在公开历史照片时,对这些内容尚无统一规定。在此,我将介绍日本公共图书馆在历史照片、历史文献的电子化和信息公开化方面的现状,并探讨相关课题,以及对公共图书馆关于数字人文学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3.
ABSTRACT

News media plays an influential role in shaping society’s understanding of mental illness and can promote perspectives ranging from those that promote help-seeking behaviour to stigmatised associations with attributes such as danger and violence. Stigma has been found to have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s on people with psychosis. No existing studies have explored how young people with psychosis are represented in newspapers. Targeting this gap, this study analysed news articles relating to youth psychosis to determine the types of discourses used. We searched the ProQuest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sstream database (2011-2016) for Australian newspaper articles related to young people and psychosis. Qualitative analysis was used to identify content and these were arranged into key themes. The recurring themes evident in the 27 articles linked youth psychosis to illicit drug use, violence and professional infighting about treatment options, and thus promoted significantly stigmatised perspectives of youth psychosis. Acknowledgement of these stigmatised discourses is important for encouraging responsible media reporting and for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messages impacting on treatment and help-seeking by young people. We discuss the conflicted role of journalists in presenting information about mental illness and recommend development of a more solutions-focused approach to reporting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154.
谢方叔,南宋末大臣,威州(今四川理县东北)人。嘉定十六年进士。那时,正是大宋国日渐衰微,亡国的征兆已日渐显现出来。谢方叔就是在这样的大背影下走上了历史舞台。1251年,宋理宗授予谢方叔"知枢密院事兼参政知事"辅佐赵昀掌管军事机密、边防事务,与宰相同议朝政。接着宋理宗拜谢方叔为左宰相,同时授予枢密院最高长官——枢密使一职,担起了负责大宋军国大事的重任。谢方叔上任后一方面关心庶民百姓,另一方面不断与宦官、内侍作斗争,但最后以彻底失败而告结束,以自己坎坷的一生陪伴南宋王朝走完了最艰难困苦的岁月。  相似文献   
155.
穆旦的代表作《诗八章》的写作,和现实生活中他和萧珊的一段特殊感情有关.在穆旦的一些作品和书信中,透出了这方面的信息.明了《诗八章》后的这一"隐情",有助于理解《诗八章》的情思内涵,同时,也可由此看出穆旦的诗歌写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特出之处.  相似文献   
156.
论文由分析《今天》如何想象"自我"为"悲剧英雄"、如何指认"世界"为"他者"入手,描述《今天》的文学立场与文学主张.在此基础上,把《今天》纳入"新时期"的文学格局之中,梳理《今天》作为"同人刊物"如何应对自身的规范化、秩序化,如何面对"伤痕文学"这一新时期"第一个重要成规",如何应对主流文学规范.以《今天》为中心,从这样的三重规范入手,深入新时期文学话语秩序的内部,尝试着还原"新时期文学"如何建构与发生.  相似文献   
157.
中国共产党执政50多年来,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都给我们留下了亲民、爱民、重民、利民的公仆形象,在他们的执政理念中都蕴涵着深刻的民本思想。他们的民本价值取向既有继承性又有创新性,都实现了对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超越与升华,真正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58.
自解放至1978年期间,中共四川省委领导全省民生建设取得过巨大的成就,也有过沉痛的曲折,留下了深刻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川省委领导的民生建设飞速发展,成效显著。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在思想认识、政策路线、建设方法、具体举措和基本原则上启示着四川当前的民生建设。  相似文献   
159.
转向人们的生活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本身的性质和近代中国的国情,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中国化过程中,形成了政治与学术两个主要层面。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日益显示出其生活世界层面的缺失。只有走向人们的生活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被人们所需要,从而扎根于民间,实现持久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60.
萧红的作品,以低处向上看的体恤情怀,始终聚焦在穷人和妇女身上,她完全自觉地站在受难的穷人和妇女一边,控诉社会的不公。此外,她在批判底层民众的愚昧麻木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入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整个东北乃至整个中国底层的人生。展现了沉重的社会悲剧以及历史惰性之源。她的小说所展示的底层生活不是一个阶层或个体的命运,而是民族历史的性格和命运的投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