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7篇
教育   1187篇
科学研究   431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50篇
综合类   54篇
信息传播   13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146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ABSTRACT

This article draws on insights gained from three projects described as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PAR) undertaken in the UK. What binds them together is that each project coordinator raised the issue of the under-representation of opportunities for disruption in the possible trajectory to knowledge democracy.

PAR places a relational process at the centre of the research practice. It brings together people with varied knowledges, perspectives and experiences and aspires to be a non-hierarchical, relational, collaborative endeavour. This challenges the traditional hierarchical hegemony of the external expert in research situations. Bringing people together does not, however, equate to shared agency, authentic participation and knowledge democracy. For different knowledges to be created previous knowledges need to be disrupted.The argument raised in this paper is that a neglected element of PAR has been the deliberate intent to nurture disruption within communicative spaces in relationally based engagements. It is posited that the disruption of beliefs and assumptions that underpin local actions, is an important enabler of other voices and knowledges being recognised and acted upon. The three projects described reveal how and why the harnessing of power through disruption contributes to creating a functional knowledge democracy for more radical change.  相似文献   
992.
每一幢建筑都是对当时建筑文化的一种折射与反映,通过对建筑外形及其功能的分析与探讨,能了解这个时期的建筑风格与社会文化。本文旨在以《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JGJ25-2010》为指导,对中美档案馆建筑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两者异同的原因,对未来我国档案馆建筑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993.
图书馆统计云服务的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放  王晓平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8(3):116-120,115
通过分析"全国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系统为全国图书馆提供的"统计云服务"的成功案例,结合我国图书馆统计工作的实际需求,从理念到实践、从技术到管理阐述了统计云服务的可行性和风险的规避问题;阐述了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现代技术,通过云服务方式解决图书馆事实统计的实际问题;阐述了"统计云服务"系统构架的设计、数据标准化、统计参数和条件选择、统计结果的获取和存储方式等技术解决方案;提出了如何解决"统计云服务"在应用与管理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4.
马越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8(6):102-106,115
简要阐述了数字馆藏服务绩效监控理念和监控流程,对数字馆藏质量管理及绩效评价的需求作了分析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字馆藏服务绩效监控系统的功能设计。  相似文献   
995.
支架式教学是典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然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内容多、课时少,应用支架式教学存在一些困难。该文结合了教育技术公共课部分知识点,将支架式教学灵活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某个或几个环节中,探讨如何有效发挥学习支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期改进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96.
针对当前国内教学软件开发模式的缺陷,分析教学软件开发中的教学设计过程和软件工程成分,明确两者结合的基本关系,提出教学系统设计与软件工程结合的开发模式,阐述了它的要素和阶段。  相似文献   
997.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课程及学生进行前端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信息化教学设计思想,从八个方面对"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对学生的访谈及学生在教育实习中的表现证明这一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998.
探究式教育游戏角色设计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游戏角色是玩家在游戏场景中的"替身",具有统一游戏过程和学习过程的关键作用。游戏角色设计包括"内"、"外"两个属性区的分析和研究,内在属性区即设计者的初衷、目的的内化和隐喻;外在属性区即玩家对角色形象的接受和对角色特征的体验。分析和研究这两大截然不同的属性区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教育游戏角色设计的过程。文章着重探讨探究式教育游戏角色设计的机制和途径。  相似文献   
999.
教学设计在经历了科学主义的洗礼后,毅然走入人文主义的"主观性"、"人性化"与"混沌"的境域,这无疑是一次新的尝试。然而,在对人文主义教学设计进行尝试的过程中发现,它同样也存在一系列的方法论局限,我们应深刻反思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00.
文章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下,在对《大瀑布的葬礼》做教学设计、制作《大瀑布的葬礼》专题学习网站和具体的教学实践的前提下,将相关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分析了整个教学设计的思路及其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对整个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