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0篇
教育   84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扬雄、左思《蜀都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雄《蜀都赋》作于出蜀前的汉成帝永始二三年间,左思《蜀都赋》作于晋惠帝初(292年)左右。两赋皆以描绘蜀都为题材内容,铺陈夸张,未出汉人樊篱。但前者重在模仿相如,展示才华,为都城赋的先声;而后者重在讽谏,旨在表明主张统一,反对分裂,为都市赋的绝响。  相似文献   
72.
扬雄继孟子、荀子之后,明确提出明道、征圣、宗经的文学主张,进一步发展儒家的文学思想,同时吸收道家思想营养,崇尚自然。他论述文与质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强调华实相副、事辞相称的观点,发表心声心画、弸中彪外、因循革化的见解。他开始称赞司马相如的辞赋,后来批评汉赋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既肯定屈原的高尚品格和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又依经立论,有所异议。  相似文献   
73.
"内圣外王"是近代学者梁启超、张东荪、冯友兰和熊十力对儒家精神实质的把握和体认。他们正是从不同的思想层面将儒家思想的精神实质概括为"内圣外王",并分别做了鞭辟入里的精彩解释和演绎,对后世儒学的研究影响极大。本文通过对他们四人的代表著作和主要见解做一简要梳理和剖析,从而说明他们是如何经由一种实践哲学的方式和理路来探讨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  相似文献   
74.
历史小说《张居正》在宏大深厚的历史氛围中塑造了一代名臣张居正的形象,以揭示明代“万历新政”的政治革新及其文化意义。作者以诗性的才情和自具的史才史识还原张居正做人做事的本色,着力于表现他做事的功业和做人的悲剧,这本为一体的二者,在张居正特定性格和命运的演绎中,结果是后者既造就了前者,也毁灭了前者。但它给社会文明带来了永恒的典型性,让人在可歌可泣的历史审美中对自身有一种警醒。  相似文献   
75.
《黄梅冯府君墓志》是熊十力的一篇佚作。墓志勾勒了一位近世儒家君子的形象,描绘了一幅奉儒守法,居丧守礼的宗法家族生活图景,熊十力借撰本志,张扬原始儒家学说,旨在拯救当世道德人心。  相似文献   
76.
结合雄安新区建设的新探索,从马克思主义视野审视未来城市发展之路,应注重从生产向度、空间向度和主体向度上推动未来城市发展。在生产向度上,未来城市发展要围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双向互动,以科技创新和高新产业为引领,合理运用资本力量;在空间向度上,要积极调整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城市群组团式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在主体向度上,要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和调整,深入贯彻共享发展理念,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77.
扬雄是西汉末年有卓越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文字学家。他在文学理论上所提出的“言意观”是对先秦以来“言意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先秦以来争辩难清的“言意关系”问题较为系统的回答。  相似文献   
78.
所谓慈善教育思想,就是慈善观与教育观相结合的思想.熊希龄的慈善观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与特征:一是重视宗教,以宗教作为改造世道人心的工具;二是重人道,轻名利,尽义务,以此三者作为办理社会慈善的精神和原则;三是重视教育,以教育作为慈善事业的主要面向.熊希龄慈善教育思想的主要目标在于教养孤贫,使孤苦儿童能与富人家子弟同享教育之幸福,以培养孤贫儿童能够自食其力和成为健全国民为其特征.熊希龄的慈善教育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但最能反映其本质特征的就是贫富均等的教育观.在熊希龄的慈善教育思想里,最为生色的还有对于婴幼教育的重视,即所谓慈幼教育.  相似文献   
79.
熊十力以心本论为前提,从批判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和过份依赖分析技术的缺陷出发,强调要把握真实的存在,必须注重具有整体性、能达到能所合一的直觉方法。与深层心理学把直觉理解为本能、冲动的路数不同,熊十力所理解的直觉是超越理智的高级精神现象,与传统“顿悟”论强调的瞬时性、天启式直觉不同,熊十力反对割断直觉与经验及逻辑思维的关联,注意到“思辨后的直觉”。不过,熊十力最重视的直觉,不是知识的直觉(包括艺术创造和科学发明的直觉),而是善的直觉,不是如何达到“思辨后的直觉”,而是直觉所得之德性如何在实践中展现为德行。沿着“性修不二”的理路,熊十力的良心表现为直觉论与经验论的某种调和。  相似文献   
80.
本认为,熊正良小说中的“红色意象”的设置原因确实与作家的职业经历和身处地域的土地色彩有关,但其却有着更为深沉而丰富的底蕴。从本透视和意象学的双重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化历史的隐喻、生命意识的跃动和命运色彩的注释是“红色意象”存在的根基;同时,它们的同构与完形也是本意指超越故事本体的主要途径。这是作家在审美方式和体技术方面比现实主义走得更远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