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406篇
科学研究   14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66篇
信息传播   4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陆羽少年时曾加入戏班,擅演"参军戏"。因其为参军戏撰词,始有"陆参军"之名。湖州是陆羽居住时间最长的第二故乡。唐代至南宋,湖州的参军戏演出十分活跃,由参军戏衍变而成的"宋杂剧"亦是方兴未艾。其中,既有著名的艺人,又有颇具湖州特色的曲目。所有这些,应该说是陆羽参军戏对湖州直接影响的结果。至于后世所出现的相声、滑稽戏、独脚戏等曲种,其实也受到陆羽参军戏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92.
关于《楚辞·招魂》的作者,自汉至明清,学界多围绕屈原或宋玉为中心展开论述,民国开始,又生发出诸如宋玉屈原合作、作者不详等论说。而在当今没有更为直观和权威的文献资料情况下,结合历代学者的研究角度及其论证过程来看,还是《招魂》乃宋玉拟屈原作这一观点更为可信。  相似文献   
93.
《柳毅传》是唐传奇的代表作,享誉后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后世也不乏改编之作,清初戏剧名家李渔将其改编为《蜃中楼》。从两篇作品中的儒生形象入手,比较二者在形象塑造上的异同,从而探寻清代文学对唐代文学的传承规律。  相似文献   
94.
庄子的万物齐一、因任自然的自然观,决定了《庄子》一书行文表达上采用了“三言”的形式。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作品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寓言”,“借外论之”,借寓言以论“道”;“重言”,借重“往古佐证”以申明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学说;“卮言”则为“无言之言”,是庄子表达“道”的“言”之最高境界。庄子的自然观与“三言”的表达方式的高度统一,正是庄子“以天合天”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5.
陈独秀和吴虞是五四时期反孔排儒的健将。他们的反孔排儒思想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其产生的根源与民国初年的社会情状、化氛围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有关。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陈独秀和吴虞的反孔排儒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同时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96.
郁达夫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富才华、最具个性、最有民族气节的文人之一.他一生不得志的主要原因应该归结于时代和社会,同时还有命运的捉弄以及中国文化的排异性.这些为我们评价达夫及其作品以及今天的文化建设均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7.
论从屈原到宋玉的四大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玉是战国晚期楚国著名的辞赋作家,历来与屈原并尊为"中国文学之祖".但屈原是楚辞的代表作家,而宋玉则是楚赋的代表作家;屈原所创作的楚辞重抒情,而宋玉所创作的楚赋重体物;屈原喜犯颜直谏,宋玉好微辞讽谏;屈原崇高伟大,宋玉自然亲切.从屈原到宋玉,实现了由楚辞向楚赋的转移、由缘情向体物的嬗变、由直谏向曲谏的发展、由崇高向世俗的回落.这些都标志着中国文学的重大转型,对后代作家及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
姚瑶 《科教文汇》2012,(28):70-70
余华在《活着》里通过一次又一次对死亡的描述,突出了“活着”的艰难,也表达出了他对“活着”的理解。本文通过品读《活着》,试图探析余华创作从“先锋”走向“现实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99.
余华的写作过程及其转型清晰地显示了中国先锋派文学的走势,较为完整地展现了中国新时期文学对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接受、思索、改进的过程。而这个转变的原因既有作家自身的不断调整修正,也有读者反应批评的约束作用,更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我调整功能之作用。  相似文献   
100.
The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translatability of culture through the enlightenment from Legge's translation of Lun Yu.A critical study of Legge's translation from a cultural angel is made before two principles peculiar to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are proposed.The combination of classiczing and orientalizing the English language should be strived for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and at the same tim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observe rather than break the limit of translat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