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576篇
科学研究   3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5篇
综合类   9篇
信息传播   2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1.
西方不同路向的教师知识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不同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出发,结合实证研究,阐述了不同路向的研究者对教师知识研究的不同观点,试图揭示不同路向的研究者对教师知识本质的不同理解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与局限.  相似文献   
42.
知识全球化引发出对作为知识根据与基础的形而上学问题的激烈讨论。尽管各个民族形而上学的超越性相同,但思维方式、语言表达及其道德伦理目标不尽相同。如何在新一轮的知识论研究中更深入地触及这一哲学主题,不仅标志着东西方文化新一轮的思想碰撞,更是哲学以生存方式为新视角的中西哲学比较主题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43.
冯契是中国哲学界第一位将“统觉”纳入认识论范畴的哲学家,他界定了统觉的涵义,考察了统觉的来源;阐明了统觉的功能;探讨了统觉的特点。  相似文献   
44.
教育人种志是教育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它既与自然科学研究认识论具有共同点,也有特殊的要求,是一种特殊的经验研究.教育人种志追求的真理是部分真理,一方面反映了其认识论的局限,另一方面也是教育人类学学科性质使然.强化理论积累对于克服教育人种志认识论的缺陷、促进教育人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5.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facilitate in-service chemistry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nature of science and what ‘ideas-about-science’ can be included in the classroom. The study is based on 17 in-service teachers who had registered for a 11-week course on ‘Epistemology of Science Teaching’ as part of their Master’s degree program. The course is based on 17 readings drawing on nature of science and its critical evaluation. Course activities included written reports, classroom discussions based on participants’ presentations and written exams. Based on the results obtained this study has the following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a) Experimental data need to be interpreted carefully due to underdetermination of theories by data; (b) Kuhn’s normal science manifests itself in the science curriculum through the scientific method and wields considerable influence; (c) Trilemma posed by Collins (Stud Sci Educ 35:169–173, 2000), viz., creation of new knowledge ⇔ Kuhn’s normal science ⇔ teaching nature of science, provided a big challenge and was thought provoking; (d) Of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nature of science suggested by experts, these teachers endorsed the following as most important: Creativit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Diversity of scientific thinking and Scientific method and critical testing; (e) With respect to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ositions of Lederman et al. (J Res Sci Teach 39:497–521, 2002) and Osborne et al. (J Res Sci Teach 40:692–720, 2003), few supported the position of latter, viz., inclusion of scientific method in the classroom and a majority supported the former, viz., scientific method as a myth; and (f) Participants were critical of the present stage of research with respect to the scientific method and suggested the introduction of history, philosophy and epistemology of science to counteract its influence.  相似文献   
46.
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对西方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一,对近代西方哲学的影响;第二,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第三,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7.
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形成反映了15世纪中到16世纪西欧哲学对于理性与人的发现的客观要求,是根植于英国资本主义与自然科学发展的肥沃土壤,并从中滋生出来的,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探讨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形成,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  相似文献   
48.
中国传统哲学在方法上擅长演绎而不善分析,在价值取向上重人伦而轻物理,直接导致了中国知识论的不发达。20世纪40年代,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写成了《知识论》巨著,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知识论体系,从而在知识论领域进行了一次新的开拓,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知识论研究长期薄弱的状况,奠定了中国知识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在中国知识论现代转型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9.
探究素养发展的教学认识论,旨在澄明知识与素养的关系及其转化的认识论原理与教学机制。素养作为道德性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一学习结果基于知识并超越知识,诉求于学习者能够在复杂情境中开展道德性的知识迁移与运用。可见,实践性是素养的本质特征,内蕴知与行、理智与德性统一的认识论意义。这一本质特征诉求于教学认识论应处理好“学”与“用”的一体化关系。传统教学认识论虽然一贯倡导“学以致用”,但由于理性主义知识观的钳制,在处理知与行、“学”与“用”的关系问题上深陷先后论、工具论、机械论等二元论困境。二元论的症结不仅割裂了“学”与“用”内在的一体性,而且难以确保学习者所获学习结果的实践性。“用以致学”通过调整“学”与“用”的位次关系,旨在重估行动、实践的认识论意义,进而更好地促进“学以致用”。“用以致学”作为实践取向的教学认识论不仅勾勒出化知识为素养的教学机理,同时还体现了现代认识论研究实践转向的趋势、学习科学的最新进展以及中国文化内蕴的力行认识论传统等依据。  相似文献   
50.
论诡辩     
诡辩是一种与私有制同生共存的社会现象 ,它与论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谋求私欲是诡辩产生的总的社会根源。“求胜不求真” ,相对主义的认识方法 ,受思维定势影响 ,是其强辞夺理的认识论根源。诡辩论者以情感作为明辨是非的标准 ,在虚荣心的驱使下进行论辩 ,不依据事实而是凭空想象地推论 ,借助于某些人的盲目轻信以售其奸。对付诡辩的最有效的办法是不盲目轻信。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 ,看其有无科学的事实依据 ,是否真有道理 ,诡辩也就没有多少市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