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64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46篇
教育   8306篇
科学研究   569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80篇
综合类   420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9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436篇
  2014年   850篇
  2013年   658篇
  2012年   1082篇
  2011年   999篇
  2010年   672篇
  2009年   602篇
  2008年   667篇
  2007年   786篇
  2006年   637篇
  2005年   472篇
  2004年   400篇
  2003年   312篇
  2002年   227篇
  2001年   135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英语习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而且来源复杂,所以英语习语的汉译是翻译的难点。以社会语言学和符号学为基础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强调翻译是一种跨语言和文化的交际过程。翻译就是妻翻译意义,并尽可能使原文和译文达到最大限度的等值。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对英语习语的汉译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2.
等效翻译理论强调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语言流畅度应该包括译文语言是否准确地道、简洁朴实和语法是否符合规范这两个方面。因此,在评析英文小说《金银岛》的两个不同译文时,应该考虑在保持准确的同时要兼顾译文的通顺和流畅,即考虑接受者因素。  相似文献   
73.
隐喻·文化·翻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 ,又是人们思维和行动的方式。本文介绍两个相关的隐喻理论 :塞尔的隐喻语用学理论 ,雷科夫和约翰生隐喻认知学理论 ,同时论述隐喻与文化的关系 ,指出文化的研究对于隐喻语言的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4.
谚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又反映其民族的文化特征。了解和掌握尽量多的英语谚语无疑对学习英语语言文化大有裨益。该文着重探讨了英谚汉译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5.
有的英汉两个词表面上似乎是完全对应的,实际上意义相距甚远,用法各异。本分析了影响这种不完全对应关系的几种因素及这种词语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76.
修辞表达的内容需通过修辞接受来体现,因此修辞接受与修辞表达同等重要.在翻译这种言语交际活动中,原语修辞表达者表达的内容有可能完全被修辞接受者所接受,这就是信息接受等值,但事实上完全等值的概率很小.  相似文献   
77.
介绍了可编程控制器(PLC)在超声波清洗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对系统的硬件和软件作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78.
通过对电容器清洗工艺的技术分析,应用PLC控制技术和液压控制技术,设计了全自动电容器清洗机控制系统,设备可实现升降、五工位转位和抖动动作全自动运行,工作程序设定方便,性能可靠,清洗质量好。  相似文献   
79.
罗兴甲 《安康学院学报》2002,14(1):51-52,64
钱歌川教授在其所著<翻译的基本知识>第七章〈直译和意译举例〉中,以熊式一先生所译<西厢记>中一名句"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塞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尽是离人泪."认为把"西风紧"译为"Bitteris the west wind",似乎有点犯了直译的毛病,而且前面的形容词bitter在英国人的观念中发生矛盾.并以英国的桂冠诗人John Masefield的<西风歌>出面说明.钱老提出"最好还是意译."笔者不敢苟同,遂从地学因素观点出发,分析阐明<西风歌>与<西厢记>中同为the west wind,缘何两者情景迥异的因果原由.若为符合英国人的观念,采取"入乡随俗"方式意译西风,似嫌欠妥.笔者赞同以"直译加注"方式以译西风,较为恰切、适宜.  相似文献   
80.
英、汉两种语言的社会群体在各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各自风俗习惯,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地理环境等诸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