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2篇
教育   153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9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从历史交往看祆教的早期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祆教是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的宗教 ,是波斯阿黑门尼德王朝的主要宗教信仰。由于历史久远 ,材料匮乏 ,对于它的早期历史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根据现有的材料 ,从文化交往和语言学的视角 ,探讨祆教的产生 ;从波斯帝国内部和外部的长时期、多层面、不同形式的交往 ,探究祆教在阿黑门尼德王朝时期的发展 ;把祆教的演变作为一个典型的历史个案 ,探讨祆教在其自身发展中发生过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交往 ,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探讨宗教发展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22.
在人际传播中,除了使用语言符号之外,还要大量依赖于非语言符号。在很多特定的场景,非语言符号承载和传递的信息比语言符号要大得多,非语言符号在影视作品中被大量运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是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反省历史浩劫的人道主义之作,通过解读其中的色彩符号、声音符号、体态符号以及物体符号所传递的信息来理解和感悟这部巨作厚重的内涵,藉此更深入了解非语言符号的特性及其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23.
论副语言交际特征及其文化语境构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副语言——一种非言语交际特征,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从声学语音学、语用学的角度进一步探讨副语言交际所具有的特殊性、简洁性、幽默性、模糊性含意特征及其文化语境的构建。  相似文献   
24.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际方式有两种: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许多人很难意识到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及其潜力。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在面对面交际中有70%的信息是通过非言语手段进行的,用言语方式表达的只有30%。由于非言语交际在人类的交际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了解这门学科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很重要的。作者从非言语交际的历史背景、基本分类、交际功能及主要特征这几方面对非言语交际这门学科作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25.
汉英礼貌的起源不同,但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一种社会现象,一种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手段,一种由社会习俗所强加的标准。礼貌具有人类性,更存在着民族性。随着英汉民族之间交往的加深,礼貌现象也有了一些变异。只有把握汉英礼貌的共性和个性,我们在跨化交际中才能避免或尽量避免交际障碍,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26.
本文使用社会测量法,测查小学阶段蒙汉儿童异性同伴相互交往的状况。旨在研究蒙汉小学生异性同学之间是否能建立正常的同伴交往。对测查的结果作t检验、方差分析等。结果表明,整个小学阶段,蒙汉、城乡儿童,异性同伴相互交往的程度远远低于同性伙伴相互交往的程度,异性同学之间缺乏足够的交往;异性同学相互交往的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年级差异,但不存在民族差异和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27.
大学英语教学在重视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跨文化交际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以适应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的需要.  相似文献   
28.
关联理论在分析推理语言交际中具有了重要作用。非语言交际也是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用关联理论来分析非语言交际,并融合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以便达到最佳关联,产生最佳认知效果。  相似文献   
29.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教学是外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必经之路。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是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研究和教学的重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可分为2个教学途径: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  相似文献   
30.
The information problems of management in an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 society are considered and the technologies for carrying out statistical analysis with the use of various types of information are evalu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