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   165篇
科学研究   13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10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本文针对生产工艺防火课程实用性强的特点,在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在该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探讨了运用案例法教学的可行性,并结合教学实际将案例法教学应用于理论教学中,助于学员理解课程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2.
以对外汉语和国内语文教学语言为研究对象,搜集了大量教学语言的语料,通过对语料的统计和研究,列出了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和语文教学语言高频词表;根据词表,并结合语料实例,本文详细对比了两种教学语言词语使用的不同特点,进而探讨了对外汉语和语文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异同,以期为教学和教师培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3.
针对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作动词”与“名词活用作状语”的提法,结合古代汉语的语言实际,进行了名词跨域活用的论证,推出了名词跨域活用的提法,填补了学习研究古代汉语的一项认识空白。  相似文献   
54.
英语在全世界的广泛使用,已经使其成为事实上的国际共同语言。本文从英语的形成历史、早期的传播以及当今的广泛使用等方面对英语成为国际共同语言的过程进行了认真研究,以期对广大英语学习者能有所帮助,并对汉语走向世界的可能性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55.
日本青年用语是现代日语中最活跃而且变化速度最快的部分之一。近年来 ,日本青年用语又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其中有很多应加以肯定的具有创意的东西 ,当然也包含了不少应引起注意的不良倾向。在表达方式上日本青年似乎变得更加委婉而谨慎 ;日本青年创造的新词语充满了时代气息 ,反映了青年人崇尚新奇、追求快节奏的特质 ;熟语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日本青年的冷落 ,“误解”和“误用”现象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56.
浅,事今薄,奚敢有请?”鲍彪注:“薄,犹迫。”(紧迫)《汉书·严助传》:“王居远,事薄遽,不以王同其计。”颜师古注:“薄,迫。遽,速也。”(紧迫)从上述例子可看出,在古代汉语里,“薄”的引申义的使用范围大大超过了其本义的使用范围,它在“迫近、逼近、靠近、逼迫、紧迫”等义项上与“迫”的义项发生了重合,构成了同义词。“薄”具有“迫”所包含的某些义项绝非偶然之事,这是词义不断丰富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我认为“薄”的本义虽非“靠近”,但不可断然说它绝无此意,事实上,引申义“靠近”已是其常见的、重要的义项之一。在古代汉语里,一词…  相似文献   
57.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齐微韵入作去中收一“剧”字,当是入作平声阳而误收。今河北容城县“剧村”之“剧[ki ]”正是阳平声。剧村与元大都(今北京市)两地语言相同或相近。讨论入声的消失与否,笼统地说“广大北方地区”或“中原之音”,极易陷入以偏概全的失误。可以容城方言为基础和《中原音韵》、早期杂剧作家的用的以及现代北京话相比较,从彼此异同了解中古入声消失的时、地。周德清与早期杂剧作家用的根据的是不同方音。容城方音与《中原音韵》清入声作上声是一致的。容城方言是《中原音韵》语音系统的基础。《中原雅音》同样反映了中古入产消失的实际。容城口语中一些清入作上声字的现象,其年代早于《中原音韵》。入声的消失,由大都往南的保定地区应该是较早的,大约是在13世纪中叶。  相似文献   
58.
制定旅游基本法已成时代的必然要求,如何制定旅游基本法就成为理论对实践的必然回应,从现有可资借鉴的旅游法律资源和旅游基本法制定模式选择来看,《旅游权利法案》是制定旅游基本法可资借鉴的不可或缺的资源。  相似文献   
59.
文章从表示程度、范围、情态、时间和频率、肯定和否定五个方面,分别探析宁县方言中的一些常用副词。通过多种例句对其意义、用法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与考察,同时注意与现代汉语相关副词作比较,希望对宁县方言副词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60.
卢卡奇在其重要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物化这一范畴,其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在批评性本质上是一致的。文章在马克思的理论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物化的层次性及其功能进行了剖析,指出物性的发扬和利用、物役性的克服和消除、物化的最终否定必须建立在人类历史的飞跃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