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校文化建设是当前许多学校普遍关注的问题,众多的理论工作者和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也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学校文化,研究的成果颇为丰厚。但是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研究学校文化的论著并不多,本文从学校文化的定义、学校文化的构成要素、新课改与学校文化的关系及如何建设学校文化等方面综述当前研究的成果,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席长华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7):24-25
现代课程观认为,教学观、教材观都是受课程的价值观支配的。历史新课程有人文性、民主性、世俗性等基本特点,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见赵亚夫:《关于新世纪历史课程与教材的若干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3期)。《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必修I的学习价值是这样描述的:“通过学习……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显然,历史必修I最核心的价值取向就是学生通过对历史上比较典型的几种政治制度的学习、理解和比较,能够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 相似文献
3.
在目前师资不能流转情况下,班主任专业化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探索基于学校文化的校本培训路径。校本培训的内涵理解应是培训导向体现学校文化,培训内容立足于学生发展,培训效果要达成班主任职业规划的自觉性。班主任专业化校本培训可通过岗前培训、岗中拜师、岗位比拼、定岗定规、在岗幸福等路径实践。 相似文献
4.
席长华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11):65-66
从2010年到2013年高考全国各地的历史试题来看,以全球史观的角度分析中外历史现象,考查同一时期中外历史之间的关联特征的题目每年都有。现行各版本教科书以专题体例编纂,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中外历史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高三复习中尝试构建“大通史观”,培育学生的历史通贯感。现结合复习备考实践,将“大通史观”构建策略付诸文字,以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5.
学校投诉事件折射着社会转型期日益凸显的教育冲突。通过对家委发起的口罩捐赠被投诉事件的案例研究发现,在学生与学校、学生与教师、家长与学校以及普通家长与家委等多元主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教育冲突。导致冲突的直接社会性成因是圈层性扩散及中介性影响的信任危机,不平等的权力层级及其造成的“沟通变异”,以及不同“站位”的利益考量产生的内在矛盾;更为根源的伦理性成因则是学校生活本身在公正、关怀、诚信等价值品质上的缺失。对冲突主体、类型、成因、形成机制以及功能的反思,可以重构对教育冲突的理解和认知,对教育现实中的冲突管理具有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引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7.
席长华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7):25-27
我们生活的世界,纵看是历史,横看是社会。故历史教育,实即服务于我们生活与人生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与本刊编辑部合办的专栏“人教走廊”,亦即“借助历史进行人生教育的走廊”。旨在围绕人教版历史教科书。用全新的理念、开阔的视野、鲜活的思想、有效的办法,来解析内容、设计教学、实施课程、反思教学、评估学习…… 相似文献
8.
笔者以为,依据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层次的要求,有效组织史料.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是史料教学的重要目的。1999年美国《全美历史课程国家标准》将历史思维确定为五个方面:时序思维、历史理解、历史分析与解释、历史研究、分析历史问题并做出决策,Ⅲ这五个方面也可以理解为五个层次。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历史课程定位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可见,新课程注重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科素养的熏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我不敢妄下结论。但史料解读能力无疑是历... 相似文献
10.
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当前很多学校的国防教育仍存在形式单一、内容单薄且不够系统等问题。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基于十多年的实践探索,提出“大国防教育观”,构建了校本化的大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即以“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健全品格和阳光气质的学子”为价值取向,制定了“新三维”课程目标体系;基于多学科融合的大课程视域,构建了“三维六域”课程内容体系;采取多元协同的方式,开发了立体课程实施体系;注重过程性和增值性相结合的国防教育成效评价,形成了基于大国防理念的立德树人新样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