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城市社区的建设离不开人的参与,而随着“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化,群体性社会人群在社区中的作用日渐变现。因此,社区人力资源的协调与整合,人力资源力量的充分发挥是推动城市社区建设和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教育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直接关系到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但由于受到教师意识与能力、成果属性与价值、关联环境三个层面的影响,乡村教师教育科研成果转化还存在数量少、价值低、模式单一等问题。基于此,有必要通过撬动教育科研主体意识,为其成果转化个体赋能;完善教育科研管理,系统规划成果转化;营造教育科研环境,为成果转化提供有力保障。以此推动新时代乡村教师持续提升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实效,助力乡村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偏差是各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产生的虚假信息会使大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做出不切实际的判断,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求职决策。因此,我们应当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削减社会认知误差对大学生求职决策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庆市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进行调查发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主流是积极的,绝大多数学生态度是端正的,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行为是规范的;绝大多数教师在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中能够针对学生具体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认识不清.对学习马克思主义不理解等,在极少数教师中存在对教学改革的不理解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表现与必然趋势,也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教育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基动力,推动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步步实现;自由全面发展中的人,也必将会促进教育事业向着更高层次、更大规模、更佳水准、正确方向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全海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相结合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但是这两个方面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同一过程,它们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中.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关系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都有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着教育教学质量滑坡的严峻挑战,承担着教育大众化重要职责的新建本科院校必将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而教学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文章通过构建包括主动型自主发展模式、他动型外力助推模式、助动型外力协同模式的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系统,旨在提升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能力,进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全海 《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09,(23):44-48
党的十七大以来,国内学术界开始了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研究。总体来看,这一研究主要围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客体构成、路径选择等方面的内容来展开,但深层次的研究成果还比较有限。而对其内在逻辑关系的把握、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衔接、方法论与世界观的结合、多视角性与多层次性的展开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欠缺。 相似文献
9.
杨全海 《基础教育改革动态》2004,(7):26-29
2004年,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中纪委三次全会精神,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教育形象建设年”这一工作重点,加强师德建设,治理教育乱收费,改进领导干部作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更加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切实维护济南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哲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从哲学视角探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基础、认识过程、主体作用等问题,是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人民群众,凝聚人民力量,指导大众实践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