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劳动新课标》)明确指出劳动课程要采用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倡导“做中学”“学中做”。在《劳动新课标》的指导下,基于“做中学”的中小学劳动课程呈现出在情境中激发劳动兴趣、在引导中深化劳动价值、在行动中提升劳动能力、在探究中生成劳动创造等特征。“做中学”在劳动课程中蕴含课程与生活的活态连接,学生与教师的联动参与,知识与经验的有机融合,身体与心智的科学发展等内在逻辑。为了有效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从“做”的情境、“做”的对象、“做”的方法和“做”的结果出发,尝试从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等四个部分探索如何在中小学劳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践行“做中学”,以更好地发挥劳动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相似文献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兴趣和生活,通过学生的体验过程,建构活动意义,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促进其素质综合发展的主体性活动项目与方式。自主性、实践性、体验性等突出了学生主体,强调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亲身体验等。该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种形式,具有规范性、双边性、双型性等,如果只强调学生单方面学习,缺乏教师的引领和点拨,综合实践活动将流于形式,无法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地进行引领和点拨,才能顺利开设该课程,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价值。 相似文献
3.
“美好生活”人人向往,而“美好生活”蕴藏着生活之中的享受劳动创造之美、体验自由民主之美、呈现良善淳厚之美、展现和谐通达之美。从学校育人的角度,需要通过课程建构美好生活和学会享受美好生活,即通过课程美育构建美好生活。美好生活与课程美育之间有着多重的内在本质关联:美好生活为课程美育提供价值引领、构成课程美育的重要内容、增强课程美育的实施动力;而课程美育则昭示着美好生活的本质回归、融为美好生活建构的重要内容,并为美好生活建构提供孕育土壤。以课程构建美好生活,需要通过课程美育树立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信念;以课程本体之美,构建美好教育生活世界;以课程育人,培养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和素养。 相似文献
4.
5.
针对师范生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教师教育必须从理智取向转向实践取向。即教师教育必须以实践取向教师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以提升师范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目标,改革现行的教师教育模式。为此建构了"12345"教师教育模式,即以实践取向教师教育理念为指导,借助"二个平台",奠基师范生的知识基础和专业技能基础;坚持"三方合作",创设合作"育师"共同体;利用"四大嵌入"推进,提升师范生的"五大能力"等,以培养符合《教师专业标准》和中小学需要的合格教师。 相似文献
6.
<正>《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各门课程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同时强调要改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意味着跨学科主题学习将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学习活动方式,与之前设置的综合实践活动相济,殊途同归。二者共同的旨趣在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达成“完整的人”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8.
9.
研学旅行已成为中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是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研学旅行课程设置有利于推进中小学育人方式的变革,让学校教育回归本性与初心。它具有主体在场性、具身体验性、综合育人性和开放生成性等主要特征;活动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类、人文历史类、科技创新类、生活生产类、营地体验类等主要类型;实施模式主要有主题教育活动模式、融合学科研究性学习模式、营地实践教育模式、社团整合模式等,运用这些模式有利于推进研学旅行课程常态化开设,实现其预设目标。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立法是近代社会的产物。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兴起和迅速发展,大批青少年被卷入了大工业的生产中,成了廉价劳动力。这不仅摧残青少年身体,而且造成了青少年文化素质的低下。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资本主义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发达国家在19世纪中后期均开始了基础教育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来保证青少年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