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Charles E. Morris III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2013,99(1):49-53
Audre Lorde's speech, “The Transformation of Silence into Language and Action, “sheds light on the margins of rhetoric in the sense of the public speech because she examines factors that may cause some people to remain silent while enabling others to speak and act. “Margins” refers both to the parameters employed for defining a practice and the relative place or value of varied activities exemplifying the practice. Lorde interweaves her commentary on the silence surrounding breast cancer with insights about silence drawn from her experiences as a member of several subordinated communities, especially as they relate to the misuse of power to silence those who are different. Her speech comments on silencing and power, sexism, verbal abuse, violence and sexualized aggression, shame, the taboo, and hostile social environments. Paradoxically, Lorde's speech is as much about the possibilities of rhetoric as its limits. 相似文献
2.
RNAi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由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引发的转录后基因沉默机制.RNAi可以调节和关闭基因的表达,进而调控细胞的各种高级生命活动,是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的抵抗病毒入侵、抑制转座子活动、调控基因表达的监控机制.目前RNAi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有可能为肿瘤基因治疗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3.
邱华月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326-327
日语学习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言わぬが花\"、\"沈は金、雄弁が\"等惯用表达法,汉语中也有\"沉默是金\"、\"言多必失\"等表达法,两种语言中表示的\"沉默\"文化有何不同呢?本文从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现象来看日本文化。 相似文献
4.
沉默行为是日常会话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常阻碍正常交流,造成跨文化语用失误.从跨文化语用学的角度,以文化预设来分析沉默这种非言语行为的内涵、功能及跨文化差异和产生的原因,同时指出对沉默进行跨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刘丽平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14,(7):99-105
课堂沉默现象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虽然高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力采用任务型、启发式教学,但是相当多的学生仍然是问而不答、启而不发。文章基于课堂沉默的溯源研究,从教师课堂霸权、应试教育和传统文化视角探析高中学生英语课堂沉默的原因,旨在重构和谐课堂,回归生态课堂,倡导合作学习课堂。 相似文献
6.
非言语交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在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和重视。非言语交际的各种交流手段作为非语言的符号在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非言语交际领域中常常被人忽略的、研究比较滞后的一些手段如:沉默(Silence)、器物学(Object language)、审美(Aesthetics)等,探究这些手段的特征和功能以及它们所折射的文化含义。 相似文献
7.
8.
李敏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5)
鲁迅的作品<野草>晦涩难懂,其原因并非只是外在社会环境的残酷所致,而是有着更为重要的语言学原因:鲁迅深切体悟到了语言的困境,为了突破困境,他不得不寻求新的言说方式,采用沉默、话语的正反并置和象征三种表达策略辗转在说与不说之间. 相似文献
9.
沉默是诉讼程序中人们保护自我的消极言论方式,具有法律意义。沉默权是一种特殊的权利。沉默权问题涉及证据规则的告知,涉及沉默与沉默权之间的区别。国家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应当履行被追诉人行为后果的告知义务,使涉嫌其中的人了解影响其重大利益的相关法律规定,使其充分知悉相关情况后,选择沉默还是作出言辞陈述,形成证据意义上的口供。当前,沉默权争议的焦点在于“有权沉默”的赋予与是否进行“有权沉默”的司法告知。基于法律的精神,我国不应确立沉默权制度,但应当告知口供证据的法律意义及言辞陈述的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10.
马治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3):44-47
作为一位主流作家,张一弓创作的突出特点是处处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八十年代初期到中期,他对于“左倾”历史,变革着的农村和人的生存意义和理性反思使其作品极具震撼力。但是,一个作家的优势有时会因环境的不同而变成他创作超越的羁绊。八十年代后期,在世俗化潮流的冲击下,郁结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反思批判精神的张一弓陷入精神困惑之中。后期创作表现出的面向市场和拒绝世俗,启蒙话语和苍白叙事、渴望创新与模仿追随的矛盾,构成了其创作停滞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