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50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教育 | 1049篇 |
科学研究 | 33篇 |
体育 | 13篇 |
综合类 | 57篇 |
信息传播 | 1篇 |
出版年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56篇 |
2013年 | 63篇 |
2012年 | 71篇 |
2011年 | 89篇 |
2010年 | 65篇 |
2009年 | 89篇 |
2008年 | 95篇 |
2007年 | 109篇 |
2006年 | 91篇 |
2005年 | 86篇 |
2004年 | 84篇 |
2003年 | 79篇 |
2002年 | 74篇 |
2001年 | 38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6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锐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6):76-77
作为古今闻名的莎翁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文章从多个侧面,即悲剧性、人物本性和和谐性等三个方面着手去分析和欣赏这部巨著,浅析了作品中对人性的真、善、美的赞颂,以及对和谐社会的向往,试图从多角度挖掘出作品内部所蕴含的独特之美。 相似文献
2.
苔丝悲剧命运的四维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玉芬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4):99-100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一部巨著,主人公苔丝是个悲剧人物,悲剧成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从经济及社会、宗教传统道德、男主人公本质原因以及苔丝自身弱点四个维度来解读苔丝的悲剧命运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张新伟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
《捣素赋》从宫女的形美、声悲、情哀三个层次描写宫女捣素的情景,是一篇反映古代宫女命运和悲情的杰出赋作。赋作里面有大量成熟的对偶句,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让人应接不暇。作品从三言到八言不等,而尤以四、六言为主,学者很少有人从语言学与美学会通的角度去探讨《捣素赋》。 相似文献
4.
竞技体育悲剧心理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结合竞技体育中悲剧事件的发生现象,从悲剧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心理距离”学说与竞技体育悲剧理论,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竞技体育悲剧的崇高感、快感、主体情感活动的动态平衡性与高峰逆转以及竞技体育悲剧的“净化”和“领悟”作用,进而提出悲剧精神是竞技体育悲剧的生命张力。 相似文献
5.
王建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4):54-59
晚清民国时期,柳子戏的审美形态由大团圆结局逐步转向悲剧结尾,在主题内容中,则出现了对城乡差别、市民生活与商品经济的描绘和对“现代生存困境”中的无奈的刻画,开始追求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出现了现代主义的萌芽。柳子戏的历史转型昭示了包括该戏曲在内的地方戏曲走的是一条渐进式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6.
7.
足球之美--对足球运动的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足球是当今世界上最受大众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号称世界第一运动.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足球之所以如此受欢迎的原因,提出足球技术美、战术美、悲剧美、戏剧美是足球美的基本特征,是足球魅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8.
赵明正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8(3):39-43
由于司马迁处于逻辑性思维高度发达的时代,因此《史记》中据实而录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渗透着他对当时社会的深刻观察和认真反思.《史记》记载的许多历史人物往往成为一类高度的典型;它所展示的历史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则因其体现了社会的本质和生活的必然而不断在历史上重演、复现.《史记》提出了大量的带有普遍性的社会人生命题,因而它超越了实录的历史和形象的文学而步入了哲学的境界,呈现出象征主义色彩.司马迁记载历史人物时在实录的基础上对之进行了清醒的选择,这体现了《史记》象征主义的自觉意识.同时司马迁对历史现象的悲剧主题体会尤深,这就使《史记》的象征主义具有了悲剧色彩.《史记》象征主义的方法学价值正是在记叙和观照中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9.
亦秀亦豪 哀而不怨--评亦舒的爱情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莹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12(3):69-72
本文从创作风格、叙述模式、社会意义等角度,评述香港著名女作家亦舒的爱情小说。认为作品不仅优美流畅,具有文学价值,同时深刻刻画了当代香港生活,特别是深刻刻画了都市女性,具有较高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田耕滋 《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9):1-5
李调元的诗歌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圣门诗狂"。这一形象在思想上是本于儒而归于道,希为圣而流为狂;在艺术上可与杜甫同志,与渊明同趣,与太白同调,既表达着对儒家圣贤人格的追求,也表达着对人性解放和个性自由的追求。李调元在诗中还批判现实,否定"好官",与黄宗羲否定君权具有同等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他的"蠢翁词"充溢着一种不肯低头,与世俗社会抗争到底的悲剧精神。这一切提升了李调元诗歌的艺术价值,在中国诗歌史上理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