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教育 | 10篇 |
体育 | 57篇 |
综合类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2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3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1.
<正>有人问我:如果在设计太极推手项目的主打技术时,给你三个选择,你会选哪一个?一、主打技术为抱搂绊摔。二、主打技术为四正手。三、主打技术为拿打摔踢。在选择前人们会有种种理由作为依据以证自己选择无误。如第一种选择,认为这是创新、实用,是多年积习而成,是竞赛取胜的有效手段。第二种认为四正手是太极推手必备的基本技术方法,是所有流派太极拳都长期传承的依靠听劲使对手失去平衡的技巧,具有鲜明的太极拳特点。第三种认为太极拳作为武术就要能与其他武技竞争,因此综合性的拿打摔踢各种攻防方法都可以运用。 相似文献
2.
武术运动国际传播发展理念--身体文化的互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术运动是一种隐含传统文化的身体文化形式,武术运动的国际化发展实质是不同身体文化的互动;运用“临界正态分布方法”对武术运动发展理论假设的探讨,为审视武术运动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新视角;提出武术运动国际发展新理念,即互动和谐区(非偏离)的稳定和偏离区的协调. 相似文献
3.
中国武术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郭志禹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2):59-63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分析和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思维,论证并提出中国武术今后发展的下限模式是引进改良模式,最适模式是分离模式与多元模式并存,上限模式是整合模式。 相似文献
4.
郭志禹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4)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探讨武术理论中的辩证思维,揭示其特有的基本规律,证明武术理论的思维方式已步入较高级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客忽视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5.
试论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和未来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试图从三个方面考察分析和综合论证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主干特色、项目特色及质优为善特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郭志禹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2,(1)
在尊重史实和据典分析的基础上,产生了以下几点认识:(1)技击不能与现代搏斗运动混为一谈;(2)“武舞”孕育着武术套路的雏型;(3)“能击善舞”是中国武术的蔚然风气;(4)在西晋南北朝时,对武术体系的形成产生了3个深远影响;(5)与武术有关的典籍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词汇和哲理。 相似文献
7.
位于中国版图东南一隅的岭南珠三角地区,是中国武术最早向外传播的地区,当今世界上具有广泛中国武术文化符号辐射意义的\"功夫\"一词即发源于此.岭南珠三角武术文化应积极充当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先锋,探索作为中国武术国际化推广的前沿阵地,以其所处的地理及历史人文优势,在弘扬中国武术文化,促进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中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郭志禹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9):61
通过现场观察国家队训练和全国比赛录像,并参考VICON三维运动分析系统获得的资料,以人文学的视角报告笔者的研究结果。指出有悖规范的6种现象,对不美观的5种情况进行美学分析,进而提出了4条改进措施。结论认为:应针对运动员在完成B、C级跳跃难度动作中存在的“五不美”情况作艺术化处理,在动作质量上进一步精益求精,以求达到“功宜纯”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太极拳养生文化考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郭志禹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2):49-52,59
借助历史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即运用文献法获取养生和太极拳的相关资料和论据,在考量、论证中采用交参文化比较法、同异交比法和因素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在发阐论点时以现实的评述与历史的解释相结合,以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及其逻辑方法,解读“太极拳养生”的时代价值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