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教育   64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9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5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1.
四海归一     
赵燕 《桥牌》2009,(8):31-32
第一次参加联众门派“四海一家”2009新春大团拜,用一个特土的词就是“激动”。“牧管家”提醒后到门派看了论坛上比赛的通知,我们从赛前一个月就开始招兵买马、拉山头、搞宗派,虽最终南辕北辙,但整个过程中确是难以抑制的兴奋。  相似文献   
2.
凌召 《武当》2016,(4):12-14
中华武学博精深,南北宗派数万千。融贯汇聚化流通,万法归一旷古今。功技涵容十二劲,千拳万路气为先。化武演道于一体,内外诸派皆罕见。祖师劲法传至今,世人鲜有窥其真。阐明道理揆用意,树茂枝圆根必深。自古武道皆惊天,多少功家达此境。唯有流通真秘术,功技演道妙如神。莫言真宗多浩渺,余注纸墨飞云烟。九州环宇寻至真,今把秘诀说与君。  相似文献   
3.
郭军芳 《考试周刊》2015,(13):72-73
<正>1.关注学生的\"预习\"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课应该让学生提前预习,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对于一些概念性强、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课则不要求学生预习。为什么呢?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预习就是把课本看一遍,似乎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但是,他们失去了课堂上钻研问题的热情;失去了思考问题时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更可惜的是,由于他们没有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失去了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的磨炼。  相似文献   
4.
题不在多而在精,对选定的每一个例题深入钻研精益求精,站在系统的高度,时时注意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又要多题归一,从中寻求共性,总结思维规律,这才是解题教学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如何让学生轻松学习,牢固掌握知识,关键是提高学习能力,这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通过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精讲精练,从不同的角度呈现概念背景和例题方式,具体表现为概念性变式训练和过程性变式训练,意在通过数学变式训练渗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真正达到减轻过重学习负担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韩景娥 《成才之路》2014,(24):88-88
正作为新课程最为亮点课程之一的综合实践活动伴随新课程的脚步在课堂中落地生根。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和综合性,强调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整合理念的应运而生,为综合实践活动和数学课程找到了契合。以"做"为第一要义的数学教学,尤其需要融入"综合实践活动"。因此,在小学数学中把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课程进行整合,不仅能体现其具有实践特点,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  相似文献   
7.
在例题设计方面,应该在\"精炼\"方面下功夫.这主要从两方面着手:第一,选择的例题应该具有典型性,要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体现关键方法,体现数学规律;第二,尽可能发挥每道例题的功能.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和多题归一等形式,充分发挥出每道题目的价值,实现\"练一题,通一类\"的效果.1设计一题多问一题多问,是指对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进行多角度或多层次的提问,从而不断排除问题的非本质属性,逐渐揭露问题的  相似文献   
8.
谢彤  冯彬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4(3):132-133,140
文章从“设计、文脉、归一”这三者的辩证统一来分析设计与人、设计与自然、设计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从文化的角度提出设计发展的方向和途径,以及设计者肩负的责任。设计对这种相互关系的价值认识和判断领悟,不仅仅是对造物的关怀,更是对人类文明的关怀。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背景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中最富有实践性、创造性的内容。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应用题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数据,使它们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成旭梅 《师道》2015,(1):25-27
中国现代教育追求,走过了一条从"渊深学养,个性学术"到"艺术课堂"到而今"开发课程"的长路,这条路上,似乎教育与哲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维度,但从"为人生"这个立场来说,它们的根柢是归一的:相对于来自外部命令的法制,哲学,是来自内在灵魂与精神的规训;对于个体的人来说,哲学是更为本质意义的成长要求。一个哲学意义的人,是一个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