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 /意义]我国的移动数字阅读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商业性数字阅读平台用户数量不断增长,面对移动数字图书馆面临用户日益流失的情况,为此采用PPM理论模型探究用户从移动数字图书馆转移到商业性移动数字阅读平台的影响因素.[方法/过程]通过PPM理论模型,确定影响移动数字阅读平台用户转移行为的推力、拉力、锚定3个方面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快速发展,随之带来的各种潜在风险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了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实现造福人类的目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势在必行。“以人为本”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一个社会性、技术性兼具的问题,在人机高质量协同、模型驱动数据、治理方式等方面存在挑战。发展“以人为本”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需要加强对基础理论和价值准则的研究,加强对可解释性增强技术与公平性增强技术的研究,加强对其应用与治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随着移动搜索场景的多元化,移动搜索中跨APP行为逐渐成为近年来信息检索领域关注的话题。现有研究中相关行为理论模型的研究还较少,文章通过借鉴现有成果,从多维度情境要素的角度出发,构建了移动搜索跨APP行为理论模型,以期对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文章主要通过文献调查展开研究,结合现有研究提出研究框架。[结果/结论]文章提出了基于情境的移动搜索跨APP行为模型,该模型从搜索行为、搜索平台、用户要素、环境要素四个情境维度描述用户行为,并探讨了基于这一理论模型的实证研究设计,利用真实用户实验的数据对该理论模型的合理性进行说明,讨论了该模型对提升用户移动搜索跨APP体验的应用价值,提出了移动搜索跨APP行为预测系统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数字化、智能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正积极面向用户需求进行智慧化转型升级。在智慧图书馆方法体系研究领域,国内学者围绕技术利用、平台研发、风险防治、模式探究等多方面进行了丰富探索,但目前对于方法体系的系统梳理与实践应用探析较少。本研究基于文献分析法,调研已有智慧图书馆方法体系研究内容框架,梳理方法体系关键要素及逻辑关系。综合智慧图书馆实践调研所发现的数据整合与挖掘、资源加工与知识发现、数据质量评估与处理规范问题,围绕数据知识语义融合与映射关联、AI赋能自动化处理与智慧交互、数据治理标准化控制与风险预警三方面,提出未来智慧图书馆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本文通过对2019年国际数字图书馆联合会议(Joint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y,JCDL)的录用论文进行整体回顾,梳理了本届年会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学科发展动态,以助国内图情领域学者更好地了解本届年会成果,把握国际数字图书馆领域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研究设计/方法]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进行研究。[结论/发现]本届年会更加关注数字图书馆如何通过多源数据的融合、数字人文馆藏资源的利用等实现信息服务深度融合;数字图书馆如何通过海量大数据挖掘与利用、用户行为分析提升其服务水平;如何通过对学术文本资源深入挖掘,实现信息计量学在学术评审、学术评价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创新/价值]本文揭示了国际数字图书馆领域的最新发展态势,展望了未来数字图书馆领域的学术前沿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意义]近年来,移动搜索行为成为信息检索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用户在移动搜索过程中会发生较多的后续行为,对移动搜索后续行为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移动搜索意图、挖掘移动搜索行为特征。[方法 /过程]基于移动搜索会话中的后续行为视角,通过一次真实场景下的用户实验,结合用户手机交互日志数据与结构化日志数据,分析用户在移动搜索会话中的后续行为特征。[结果 /结论 ]在移动搜索中,移动搜索引发的后续行为主要包括持续搜索、信息分享、网络购物、通话服务、出行导航,其中以持续搜索、信息分享为主;移动搜索任务、搜索动机、搜索主题与不同类型后续行为之间的关联存在差异;在APP使用路径方面,用户在后续行为中的APP使用路径较为复杂,呈现出明显的中心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从搜索情境、搜索策略和行为路径三个方面探究用户使用社交媒体APP时的移动搜索行为,有助于深入了解用户在社交媒体这一垂直类APP上的信息行为特征。[研究设计/方法]招募40名用户作为实验被试,通过结构化日志的方法,获取用户在20天内使用社交媒体APP移动搜索时的行为数据、情境信息等,揭示用户使用社交媒体APP进行移动搜索的行为特征。[结论/发现]用户使用社交媒体进行移动搜索的时长总体较短,搜索地点分布较为集中。在社交媒体使用情境下,用户的移动搜索任务以信息类为主,移动搜索动机的分布较为平均,不同搜索任务、搜索动机、搜索主题间存在不同的关联。社交媒体用户在初始搜索后,会发生继续搜索、分享搜索结果等行为,并伴随着APP交互路径的转移。[创新/价值]聚焦了用户在社交媒体APP上的搜索行为,是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社会化搜索行为研究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9.
多设备环境下网络信息搜索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文献中的原始内容进行编码分析,探讨多设备环境下网络用户信息搜索行为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用户搜索活动跨越不同类型的设备成为一种趋势;用户的网络信息搜索行为受搜索内容、时间、地点、设备种类等因素交叉影响;用户搜索数据的共享能够支持用户的搜索活动在不同设备间转移。针对现有研究的一些问题,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深化理论研究,构建相关的搜索行为模型;选择更多的设备类型;收集更多类型的用户数据;在数据描述基础上,探讨深层原因,分析用户行为的个性化差异;开发多设备环境下支持跨设备搜索的系统、应用等。图3。表15。 相似文献
10.
在移动搜索日趋普遍和手机应用(APP)数量迅速增长的背景下,研究用户移动搜索行为与APP交互之间的关联,可以掌握用户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搜索习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移动搜索服务。本文通过对在校大学生15天的手机日志挖掘和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的移动搜索会话、查询式与APP交互之间的关系,以及搜索时间、搜索主题与APP类型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大学生在移动搜索会话中,会较多地发生与其他APP的交互,其搜索途径更加丰富,查询式提交过程中的跨应用特征较为明显;大学生使用不同APP以及搜索不同主题信息时,搜索持续时长存在差异;大学生搜索参考类、购物类等信息时会偏向使用垂直类搜索引擎,而使用浏览与搜索类APP和社交类APP时,搜索主题十分广泛;大学生对同一主题类型信息的搜索,搜索时间不同也会影响APP的使用类型。图7。表2。参考文献3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