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意义】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宏观政策引导下,本研究聚焦于返乡创业人员在创业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信息需求特征,以期丰富对于这一特定人群的信息行为研究成果,同时为针对返乡创业人群的信息服务主体提供决策参考。【方法/过程】文章以豫、冀、吉、辽四地的20名返乡创业人员为受访对象,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对其信息需求进行调查,并通过开放式编码和主轴编码对所得文本和数据进行处理。【结果/结论】基于对创业信息需求存在形式的考察和对返乡创业人员信息需求实现屏障的分析,研究发现:返乡创业人员的创业信息需求动机体现在寻找答案和意义建构两个维度,其所需信息在内容上包含产品信息、渠道信息、管理运营信息和政府政策信息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以发展为目标导向,是当前贫困地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迫切的实践诉求,将现有理论视角与 返乡创业具体问题情境相结合开展探索性论证,有助于为实现前述实践诉求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过程】基于吉、 辽、豫三地田野调查质性数据,描述返乡创业人员信息不平等的具体表征,结合ICT4D视角及其核心话语,剖析上 述不平等的根源,并检视ICT4D作为信息不平等问题分析框架的适用性及可能的理论结合点。【结果/结论】返乡创 业人员在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ICTs和信息意识、信息资源获取渠道、信息利用和信息意义汲取等方面均存在显著 的信息不平等;ICT4D视角强调有效推进ICTs扩散和相关信息服务的举措,是缩小上述不平等的必要性保障;同 时,返乡创业人员的主体能动性也是制约性因素,ICT4D的理论生长点和实践重心应转向ICTs对信息主体可行信 息能力的赋权。 相似文献
4.
作为当代中国著名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家和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家,周文骏先生半个多世纪在一线工作、科研、教学等方面都为我国图书情报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以“文献交流论”为代表的思想体系影响博大而深远。先生为人处世淡泊宁静、襟怀坦荡,老骥伏枥依然心系图书情报事业和教育,也为后学树立了楷模。参考文献14。 相似文献
5.
基于“”理论的分析方法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根据相似性原理,通过情报过程与能量过程的比较,论证了把“”理论引入情报学的可行性。从“情报是在一定环境下对用户有用的信息”这一命题出发,提出了情报即“信息”的观点。从“信息”的情报观出发,阐述了情报学就是以“信息”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该学科的中心任务就是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信息中所包含的“信息”。“信息”是情报概念的一个新的认识视角,具有探索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 面对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在信息分化问题研究中对整体性、以人为本和关注效用等理论的诉求,探寻符合上述诉求的逻辑起点。[方法/过程] 基于对信息分化领域所采用相关概念的梳理,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田野调查质性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可行信息能力概念框架,结合效用主义、可行能力、信息素养等相关理论分析,提出可行信息能力是信息主体在信息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实质自由。[结果/结论] 可行信息能力表现为信息主体在实践中的功能性活动,是结构因素、能动性因素和具体情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结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条件、社会规范、政策法规、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等内容,能动性因素主要包括个人意识、技能、知识状态、社会网络等内容,情境因素主要包括时间、空间和场景等内容。通过探讨可行信息能力作为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概念的适用性,发现其对信息贫困、信息行为、信息服务等研究领域具有可能的阐释作用。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意义]信息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回顾和分析,对深入推进相关研究具有参考意义。[研究设计/方法]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的CSSCI期刊为数据源,收集了2000年至今的相关文献,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方法,从信息公平的概念、研究对象、影响因素、保障措施四个维度剖析相关研究,并构建了相关维度的结构框架。[结论/发现]研究发现,国内信息公平相关研究以图情学科最具代表性,以信息机构(如公共图书馆)为研究对象者居多;国外相关研究涉及学科相对宽泛,关注对象呈现多元化;信息公平影响因素包括资源的结构性失衡、主体信息能力分化、信息活动情境的约束等;保障措施体现在信息资源普遍供给、信息能力培养、法制与道德完善等方面。[创新/价值]构建了信息公平研究的整体性结构框架,据此有助于揭示当前信息公平研究进展、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对我国自1980年以来涉农信息服务政策核心话语体系构建及其演变进行研究、对话语形成的社会背景进行剖析、对话语实践进行统计与描述,以期为精准化涉农信息服务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采用定性分析方法,运用费尔克拉夫话语分析框架,从文本向度、话语实践向度、社会实践向度三3个向度对1980以来我国涉农信息服务政策文本及其核心话语的演变进行分析,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文本分析对象,对其进行话语提取、编码与归类。[结果/结论]1980年以来我国涉农信息服务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2-1986年,核心话语集中在有限的主体、对象、内容和较低的服务层次,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总体发展缓慢;第二阶段为2004年至今,涉农信息服务不局限于传统的农民、农业活动以及农村地域,对象呈现多样化,服务主体规模扩大,两者界限不鲜明,服务内容呈现制度化、规模化、个性化特征,涉农信息服务服务体系逐渐形成。两阶段各有其发展特点与特色,又具有延续性和一致性、延伸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