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1篇
教育   2篇
科学研究   2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建敏 《新疆教育》2013,(1):166-166
写作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重要语言技能之一。因此,英语教师应重视英语写作,认真研究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在指导学生英语写作上下功夫,有计划、有目的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2.
重复率低却存在抄袭的稿件,其原因可能为单一的检测系统存在漏洞,新发表的论文上传数据库存在时间差,作者对稿件的有意识“修饰”,以及网络时代造假手段多样化.为此,文中提出以下措施:使用多种数据库进行文字检测,从查重报告中发现问题,建立有效的审稿专家数据库、网站教育和警示,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快稿件处理进程,增强编辑的责任意识等,以利于更好地防范学术不端行为.  相似文献   
3.
针对同行评议的现状及学术期刊编辑缺乏专业知识的问题,提出批注式审稿的概念,并论述其在提高审稿质量、帮助编辑提高专业素养、增强学术期刊的可读性方面的优势.建议引导审稿专家采用批注式审稿方法,以提高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的传播面不断扩大,高校医学期刊在推动医学科技发展的同时,在办好期刊的前提下,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通过新媒体传播健康科普知识,推动全民健康素养提升,引导正确的医学科技舆论导向。文章分析高校医学期刊开展健康科普的意义,并结合高校医学期刊和新媒体优势,提出培养和发挥作者的健康科普意识、利用高校医学期刊的资源组稿和征稿、组建学生工作团队、建立完善的稿件处理流程、与大众媒体合作扩大传播范围、开展互动交流、获取相关政策支持等策略,为高校医学期刊开展健康科普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学科交叉背景下的科技期刊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调查等方法,研究学科交叉视野下的科技期刊建设的机制;分析期刊政策导向、编辑自身建设、编委审稿团队培养、破解多学科专业理论壁垒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以期刊建设促进学科交叉发展,以学科交叉反哺科技期刊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探讨微信平台功能对科技期刊传统编辑流程的变革影响,利用该平台打造创新的编辑加工新方式,从而提高和加快科技期刊的审稿、组稿、定稿信息递送的效率。一系列创新方式包括:使即时审稿变得可行、微信群组稿审拓宽资源、微信群预讨论提高效率节省时间、语音推送导读信息、语音推送祝福、利用平台举办活动活跃氛围等,为期刊利用和融合新媒体创新发展提供了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7.
同行评议是保证期刊学术质量的关键环节.医学高校学报因学科范围广、来稿量大、\"本校性\"特点、部分专家审稿积极性差、需专业对口的\"小同行\"审稿专家等原因,需要不断扩增学术水平高、愿意审稿、审稿效率和质量高、研究方向对口、与待审稿件不存在利益冲突并且身份真实可靠的有效审稿专家,以提高审稿效率和审稿质量.我们结合工作实践提出通...  相似文献   
8.
探讨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传播科技期刊的策略,并结合案例分析其对科技期刊的作用,为科技期刊的传播和提升影响力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期刊编辑在移动和协同办公中文件传输的问题,结合编辑工作实践探讨了同步云盘的运用。同步云盘相对于传统的文件传输方式,具有简便、快捷、智能化等优势,可实现计算机端和移动端移动编校稿件、期刊编辑之间协同交叉编校稿件以及期刊资料的共享和共同维护,大大提高了期刊编辑的工作效率,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论述平板电脑在校对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其可行性。【方法】绘制编校流程图和截取实际操作画面,分析通过平板电脑实现的数字化校对在交叉校对、作者校对、校样稿归档环节的实用性,比较平板电脑校对相对纸质、个人电脑校对的优势。【结果】利用平板电脑的Adobe Acrobat Professional软件,可以增强交叉校对环节的可操作性,增强作者校对环节的指示性和便捷性,提高校样稿存档的方便性;相对纸质校对有利于保持校对页面的整洁,与个人电脑校对相比可延长工作时间。【结论】应用平板电脑的Adobe Acrobat Professional软件实现数字化校对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