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金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32(4):11-14
"后马克思主义"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西方思想界流传,至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入中国学者的理论视野,著名的研究者有周凡、曾枝盛、张一兵、胡大平、付文忠等人。在关于"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域和理论语境方面,他们分别从谱系学、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与传统理论研究范式的关系、与新兴的社会历史事件的关系、广义与狭义之分的角度进行了界定。在后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方面,他们的观点显示出渐行渐远、已然区别、同异相杂的特点。国内学者立场各异的研究,深化了我们对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在某些专题如社会主义策略、话语霸权等方面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未来的研究中须走出哲学领域,进入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领域,从而形成支撑"主义"的整全性理论体系;还需要以詹姆逊的四个坚持为原则,建构一个统一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
3.
张英斐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0,26(3):117-120
公共领域是一个处于私人领域和国家之间的社会交往及理性批判空间,其核心是公共利益和公共意志。网络的发展无疑给公共领域的构建带来新的机遇,但也助长了消费主义的泛滥,带来了严格的信息过滤以及社会群体极端化、分裂化的倾向,使公共领域的构建面临新的困境。而这一困境的解决有赖于自由表达体制的建立和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彭溪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11):39-42
随着19世纪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渐进,我国的法制现代化也已悄然起步,虽有过彷徨但却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然而,受到民族法律文化的影响,中国法制发展的近两百年间,虽然法学理论日益精进、法律制度日趋完善,但在实践中这些理论和制度的实施仍然存在某些矛盾和阻碍。故而应从法律文化的角度分析这些矛盾与阻碍及其产生的最深刻的原因,并从容地选择我国法制现代化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6.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我国关于教育公平的理念有鲜明的后发外源型特点。通过对教育公平内涵的多元梳理,挖掘其时代特性及其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探讨教育公平理念在政府教育职能的转变中的深远意义,初步提出了教育公平作为政府教育责任伦理的实现的几点途径。 相似文献
7.
8.
陈志辉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116-116
从自身的工作经历谈起,鲒合工作经验,论述了倾听与交流在学生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浪潮中,如何发展是当代人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发展观的发展,传统发展观的突破,新的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自我认识的一个飞跃。科学发展观是人类摆脱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和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它预示着人类社会向有益于生态文明的制度架构的历史性飞跃,是当代生态伦理问题的出场路径。 相似文献
10.
贫富差距、社会公平是人们非常关心的话题。如何消除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在公平的基础上均衡发展,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从“我们的家底儿”谈起,指出社会经济发展失衡的表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危害,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