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94篇
科学研究   57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8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少数民族电影呈现升温的态势。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电影《撞死了一只羊》是此中颇具研究价值的作品之一。影片将视角投射于藏族人民深层的心理结构,在族群表达之外,更为关怀生命个体的精神状态,采用抽象化的梦境表达将生命意识的自由欲望合理抒发。  相似文献   
2.
姜楠 《青年记者》2017,(26):12-13
麦克卢汉在《数字麦克卢汉》中为读者搭建了一个人与技术、世界乃至宇宙的关系框架,这在今天看来仍颇具启发.新技术正不断重构与塑造着新的文化、价值观乃至意识形态,成为建构新型社会关系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技术》2018,(4):114-119
文章基于空间的视角,认为在大数据的助推下,城乡义务教育空间实现了由二元对立的物理空间认知向一体化的流动空间认知的转型,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对正义的追求也从起初的分配正义转向空间正义。基于制度伦理在流动空间中无法发挥应有的规范作用的问题,文章认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应加强数据新政伦理规范和德性伦理规范的建设,保障数据安全流动与共享,避免在流动空间中人的内在德性失落或边缘化。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时代信息错综复杂,新媒体短视频已成为继文字和语音之后新兴的内容承载方式。短视频日活跃用户数量惊人,呈现出参与大众化、传播快速化、内容新颖化的特点。本文从框架理论入手,以抖音短视频App为主要研究对象,浅谈新媒体时代的短视频传播内容是如何冲击受众框架认知,从而获得流行性传播及病毒式推广的效应,以及在新媒体背景下短视频的未来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为细粒度发现相近学科间的知识关联,推动学科间知识交流,通过抽取方法知识元,探析不同学科领域研究方法的交流态势.[研究方法]以情报学和计算机科学学为例,首先,编写方法知识元抽取规则,基于规则抽取两学科领域大样本文献的方法知识元,构建学科领域方法知识元库;再利用LDA模型抽取两学科领域代表性期刊的方法知识元;以此为基础,对比分析两学科领域的高频研究方法、已交流的研究方法、存在交流潜力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研究发现,两学科已交流的研究方法有:聚类分析、LDA模型、BP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主成分分析、协同过滤、文献计量等;具有交流潜力的研究方法有:提高准确率的分类算法(AdaBoost算法、XGBoost算法、SMOTE算法)、图卷积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模型GloVe模型等.该研究不仅能为情报学研究者选择计算机科学学领域的研究方法提供参考,而且也为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7.
罗艳伟 《科技风》2022,(4):36-38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针对如何基于第三代活动理论对混合学习活动进行设计的问题开展研究,在阐述活动理论的发展以及核心思想的基础上,剖析了基于第三代活动理论的混合学习活动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基于第三代活动理论的混合学习活动框架。发现混合学习活动由学习学习者、学习内容、学习平台、学习目标、共同体、学习活动分工六个要素以及学习、教学、实践、分工四个部分组成,从而提出混合学习活动设计框架。  相似文献   
8.
论文从需求驱动知识流动这一视角出发,构建了高校图书馆内用户与机器、用户与馆员,用户与资源的三种知识流动的组合结构模型,同时在分析智慧信息服务价值特征的基础上设计了高校图书馆智慧信息服务平台的总体结构,旨在为高校图书馆智慧变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王晗 《教育技术导刊》2019,18(11):183-185
以微信为应用平台,进行移动学习资源设计。运用文献调研法,在阐述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相关研究,充分阐释了微信作为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应用平台的设计要求、设计原则以及设计策略,得出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流程,并结合具体案例加以分析,表明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很多应用广泛的技术却不能在学校和教室中得到很好的应用?本文从这一疑问出发,探讨了影响技术在学校教育中应用的因素,并相应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些许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