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1.教师"讲"与学生"学"的关系。
  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教学现象是:教师精心备课,上课精心施教,课下认真批改作业,辅导学生,问题是在整个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关心的侧重点是自己上课讲了多少?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了没有?还是能将教学的备课重点放在学生在课堂"学"了多少?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有没有真正的进步,思维能力有没有得到发展?基于这两种思想指导下的教师的教学行为世界然不一样的,前一种教师会想当然的认为只要我认真上课了,我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后一种教师会不停地思考:我这种教学设计符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的课堂上学生是不是发自内心的会了。  相似文献   
2.
  项爱明 《地理教育》2020,(3):58-60
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的温室效应和保温作用”是学习的重难点,如今公众关注的全球变暖,基本归因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导致温室效应和保温作用加剧。所谓的温室效应是指太阳短波辐射绝大部分能穿透大气层直接加热地面,而大气却能吸收几乎全部的地面长波辐射,并向地面发射长波辐射(称大气逆辐射),这种辐射具易进而不易失的效应,称温室效应,也称花房效应。大气中有此选择吸收能力的气体很多,如水汽、二氧化碳等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将热量储存于大气中,再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起到保温作用。然而,二氧化碳真的是温室气体吗?它是怎样产生温室效应的?产生的效应究竟有多强?这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和思考,想通过实验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